觀點投書:行銷「不帶中國味的台灣特色」觀光

2016-09-20 06:00

? 人氣

「要陸客、來台灣」 觀光業萬人大遊行。(美聯社)

「要陸客、來台灣」 觀光業萬人大遊行。(美聯社)

一些觀光業者因陸客團銳減,訴求要生存、有工作、要溫飽,先有政務委員說嘴「陸客是我們最需要交的朋友」,後又出現行政院開大口,三百億救火,但還挨批沒有對症下藥,無法治本,業者仍然走上街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資一條龍」、「零團費」、「太集中於中國」等現象已經存在好幾年,其實任何稍有經營與行銷概念的人都知道,這些現象不須花費時間來寫研究分析報告,結果絕對是會危害台灣的觀光服務品質,也絕對會對業者的經營帶來風險;蔡政府上台,中國要看蔡英文怎麽出牌,採陸客團減少政策,正好讓我們可沈澱一下,想想觀光產業的方向。

也就是說,這幾年來,我們每年得意於觀光人數成長,政府部門沒有人願意拂逆上意,有些業者也不見得可以聽得進去風險將至,好好去分散市場。業者上街頭後,有人批評觀光業的經營要轉型,其實大部份的業者早就覺悟一定要轉型,不接或有條件接陸客團,包括離中國最近的金門業者;倒是我覺得政府部門轉型不夠澈底,因為「中資一條龍」和「零團費」並非無公平交易法聯合行為與不正競爭的研析空間,市場太集中主要在於陸客團滿坑滿谷時,沒有更差異化、更細分化的行銷台灣於非中國市場。

政府部門的怠於作為,比較令人擔心的原因是不願意刺激到中國,也不願意被扣上給兩岸關係添緊張的帽子,因此不要有可能讓中國聽起來有點酸的話,不要有可能讓中國可能感到有點刺的事,所以只能裝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兩岸一家親一下,以前八年如此,現在好像也還沒變。

有敏感到小不忍而亂大謀嗎?觀光主管機關不可以明白的告訴業者:避免在中資單一系統下經營,以免仰人鼻息,落得只賺微薄工繳,為人作嫁嗎?其實這也是以代工經濟為主的台灣,各行各業所認知的,一定要分散市場,不是針對中國,當市場有集中的趨勢時,趁著還有賺錢,投資開發新市場。

有人批評新南向政策說:沒有國家會為了台灣而得罪中國,台灣會因「脫中」而付出很高的代價,好像觀光主管機關大辣辣帶領業者開發新市場,會亂大謀。台灣這幾年成長亂了套,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常常作祟有關,從很多政務官在離職前自行修改赴中的列管時間,可窺其一二。

觀光主管機關帶領業者推動國際行銷,要扮演「做生意」的角色,不要做官樣文章,把台灣推銷出去,大膽把「不帶中國味的台灣特色」賣出去;不斷差異化,也不斷調整開發的重點國家;同時更要深入細分化,想想日本青年來台灣要觀什麽光,日本老人要觀什麽光,韓國、香港人又要觀什麽光;其實,台灣再大,觀光容量也是有限,弱水三千,我們只能取一瓢飲啊,只要產業鏈不走低價訴求,「沒有亂七八糟的觀光客,台灣連空氣都變乾淨」這種鳥話也是市場區隔的策略之一。

觀光主管機關一定不能再賣中國味的台灣,要看中國味,再笨也會到中國,也或許原住民跳舞、小吃、101這些老梗,也可以減少,想一些現代的「新台灣」吧,不是常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想一想「台灣的人味」吧,台灣的觀光才會樂觀起來!

*作者為前公平會副主委/台灣SGS驗證諮詢委員會主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