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臺灣】禁演歌仔戲的日治時代,花旦:要準備兩套戲服,背著日本警察偷偷演出

2016-08-30 07:00

? 人氣

「不傳承,就會沒落阿。」明華園月二團當家小旦陳筱筑,眼神靈活、閃閃發光,語氣中還帶點理直氣壯,藏不住年輕女孩天真浪漫的性格和情緒。原來「花旦」不僅是傳統戲曲中的角色,更是美好的人格特質與敬業態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創立於1929年(日治時期昭和4年)的「明華園」,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早期臺灣傳統戲曲表演大多與宗教酬神活動有關,如果有機會問到阿公阿嬤,他們可能會與你分享兒時在廟口戲棚聽過的戲,從戲曲中知道的歷史故事呢!

由此可見歌仔戲不只有藝術、娛樂、教育功能,在宗教禮儀更有著不容小覷的份量。日治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時,歌仔戲便成為統治者的眼中釘。為了箝制思想頒布「禁演令」。然而百姓仍不減對歌仔戲的熱情,戲團便背著日本警察偷偷演出;據說當年有人會在劇場門口把風,演員也準備漢裝與和服兩套行頭,一旦日本警察出現,就趕緊通風報信,這時舞台上方用以警示的燈泡顏色會由綠轉紅,演員衣服一換、文武場隨即應變奏起了日本歌謠,一秒從正在悲泣別離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夫妻,轉換成桃太郎持武士刀對決的場面呢!

戰後,歌仔戲班紛紛復甦,卻因為國民政府來臺初期極力推展國語運動,使臺灣閩南語備受壓迫。為了推行反共政策,當局政府禁絕許多劇目,被准演的劇目也多數是強調忠孝節義,還推出多齣反共劇目。雖然戲曲的發展備受限制,但是仍不減民眾對歌仔戲的熱愛,這促使了歌仔戲表演從區域型廟街野臺,觸角延伸至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

這項臺灣唯一的本土戲曲,短短百年就歷經無數風霜,直到1980年代,臺灣本土意識抬頭,歌仔戲才正式進入國家戲劇院、文化中心演出。明華園更將戲曲融合民俗、戲劇、詩詞、音樂、舞蹈、雜技、美術、電影、現代劇場等多元藝術,將臺灣歌仔戲推向世界舞台!

明華園不只是歌仔戲團,更是家族事業,各位不妨想像一下,當整個家族有共同使命、以此為志,這理念有多強大!其家族四代子弟、媳婦都投入歌仔戲演出行列,也是表演藝術界的一大特色。明華園旗下共有八大子團:天、地、玄、黃、日、月、星、辰,與四大協力團隊:繡花園、勝秋團、揚明園、藝華園,在全臺擴大戲劇版圖。陳筱筑所屬的「月二團」,則是由月團分枝的子團。身為明華園第四代,對她而言歌仔戲不僅是從小到大的玩伴也是事業啟蒙;從國小開始就跟著小生行當的母親郭秀雪登台跑龍套。沒戲時,在後台搭著鑼鼓聲一邊玩耍、一邊看戲,直到國中時才正式出道。

戲班流傳著一句俗諺:「鑼鼓陳,腹肚緊,鑼鼓煞,腹肚顫」正是戲班淡季與旺季的寫照;戲班有演出演員才能溫飽,沒有演出則將挨餓,生活很不穩定。「那時候沒想那麼多,只是單純想:演戲是家裡的事業,可以跟著家人一起,就什麼都好」陳筱筑充滿自信的說。

身為明華園第四代,陳筱筑與弟弟不僅致力於歌仔戲精緻化與創新,積極爭取每一次演出機會,也苦心經營社群,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月二團」。她認為傳統的歌仔戲是一種淬鍊後的經典,隨著時代演進加入創新元素是理所當然,「從燈光、服裝、佈景都得花心思,不過我跟媽媽討論過、也都堅持,傳統的身段與唱腔還是得保留,那是最美的精華!」

歌仔戲是臺灣本土唯一的傳統戲曲,經歷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國民政府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生存空間。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以及歷代藝人努力傳承下,歌仔戲被賦予新的生命意義。期許這個源於臺灣的美好,能繼續向下紮根、開枝散葉。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你好臺灣(原標題:【明華園月二團歌仔戲陳筱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