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台灣最大製片廠文化部和公視,找尋說本地故事的方法

2019-02-05 12:00

? 人氣

鄭麗君用石匠蓋教堂,比喻自己對影視文化的願景。(柯承惠攝)

鄭麗君用石匠蓋教堂,比喻自己對影視文化的願景。(柯承惠攝)

公共電視改編作家吳明益的魔幻寫實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將投入約一億五千萬元,拍攝十集電視影集,是繼時代劇《傀儡花》之後又一部旗艦作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公視每年有九億元新台幣的預算,今年再加上各種補助與特別預算計畫,獲得近二十億元的經費,創史上新高。

文化部政次常次都投入

文化部長鄭麗君續留內閣團隊後,多次分享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看到兩位工匠在堆石頭,便問他們在做什麼?其中一位回答「堆石頭」,另一位工匠則回答「我在蓋教堂」;前者是行動,後者是願景,而她要當個蓋教堂的工匠。

鄭麗君在兩年多的文化部長任內堆了很多石頭,啟動文化內容投資計畫、推動《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與擘畫大公廣平台等,都是為了構築她心中的教堂——將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說給台灣人聽,也讓全世界聽見。

蓋教堂的工匠不只鄭麗君一人。政次丁曉菁是資深媒體人,曾任公視節目部經理,曾製播新聞與戲劇,準確掌握公共與創新精神;常次李連權是政大經濟所碩士,長期服務於公務體系,練就一身溝通協調能力。兩位次長一人負責創意內容開發,一人負責協調資金通路,要讓台灣的故事站上國際舞台。

走出世界要有陸海空三軍,陸軍是台灣在文學、動畫、遊戲與影視音的文化內容;空軍是國內外的OTT(Over The Top)通路平台;海軍是公共媒體。公視像是一艘航空母艦,在廣袤的海洋中,率先開出一條航道。

公視自二○一七年開始徵集「新創電影」,陸續邀集或徵件類型戲劇或電影創作,「這是公視的責任。」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直言,公視面對觀眾,必須提供好內容;面對產業,必須補充商業電視台的不足,打造沒有包袱而能自由創作的空間。

觀眾無法從公視戲劇中感覺娛樂

公視自一九九八年成立至今,已經過了二十一個年頭,普遍被認為是社會紀實取向,投件的製作團隊往往也因此囿限。產業端走不出新路數,觀眾無法從中感覺娛樂,「那我們就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吧!」於蓓華說。

公視這艘航空母艦在偉大的航道上捲起「類型新浪潮」,從一開始徵集懸疑推理、警匪犯罪、恐怖驚悚,後來又加上喜劇、歌舞、奇幻與愛情,最後乾脆全面開放,接受所有類型投搞,就是要在這片幾無波瀾的影視音市場拓展多元的路線。

類型意味著一套說故事的方式,好萊塢將所有故事說遍了,台灣要如何讓人耳目一新?於蓓華舉Netflix最近上線的韓劇《李屍朝鮮》為例,這齣戲以十六世紀的朝鮮王朝為背景,雖然也是殭屍片,但拍出與《陰屍路》截然不同的風格。看看韓國,想想台灣,她雙眼發亮地說:「我們還有太多沒有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