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超人氣「愛情課」:一定要門當戶對才會幸福嗎?

2016-04-14 10:25

? 人氣

對於許多剛剛投入愛河的人來說,在一起之後,最俗氣、最不需要提起的問題,就是雙方條件相不相當、是不是門當戶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我們分析各種條件之前,布魯斯‧艾利斯(Bruce J. Ellis)和哈羅德‧凱利(Harold H. Kelley)兩位學者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配對遊戲」(Pairinggame)。在某個程度上,這個實驗證明了看起來再怎麼盲目的愛情,其實都牽涉了「條件」的選擇。

愛情中的人性:配對遊戲

一九九九年,艾利斯和凱利兩位學者設計了「配對遊戲」的實驗。這個遊戲的玩法是這樣的:

‧ 參與者是幾個男女生。
‧ 主持人會在每個參與者的額頭上各貼一個數字,代表這個參與者的虛擬「配偶值」;每個人看不到自己的數字,但可以看到別人的。
‧ 數字(配偶值)越大的人,代表在這個配對遊戲裡「條件」越好。
‧ 遊戲的目的:在時間結束之前,盡全力找到一個配偶值最高的人,提出交往的請求,對方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

遊戲一開始,大家都一窩蜂地奔向配偶值最高的人,大概就像我們會朝著林志玲、金城武飛奔而去一樣。因為每個人看不見自己的數字,卻看得到別人的,對於交往這件事,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數字大的、捨棄數字小的──因為對方看到,哇,你才三分,我跟三分的人在一塊幹嘛?

久而久之,數字大的參與者們彼此追求,會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分別配對。而數字小的因為不斷被拒絕,也只好不斷退而求其次。等到遊戲結束、揭曉答案,參與者多半會驚訝地發現,自己 「選」的人,配偶值和自己非常接近──差不多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就是找到會打洞的人。

現實生活中當然沒有 「配偶值」這種一翻兩瞪眼的數字,給大家做參考,不過 「配對遊戲」雖然十分簡單,卻忠實反映出日常生活的每個人總是會做選擇──未必是拜金、未必是外貌協會,但是我們確實會觀察、選擇,最後找到一個和自己的條件最相近的人。

02
但對一段感情而言,條件的好壞也不盡然是決定性因素。(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Movie@facebook)

知己知彼:自己和對方的條件

其實我們有意無意地受到社會觀念的影響,在考慮彼此的條件時,要嘛門當戶對、不能高攀,要嘛剛好相反,一定要嫁入豪門,所以會使用「高攀」或「低就」一類的說法。這種條件的差別也是電影戲劇或小說愛用的設計,製造情節高潮非常方便。像「流星花園」、「繼承者們」的男女主角,完全承襲「高攀」、「強弱」等等身分落差的老梗安排。

所以,要求門當戶對或是積極「向上攀升」,其實沒有對不對或好不好,只是牽涉到人們對於社會階層流動的想像和期待,是個複雜的文化和價值觀議題。但是條件的好壞是不是一段感情的決定性因素,要看雙方對於「條件相當」的認知和需求是什麼,「條件」頂多只能當作評估的因素之一,絕對不是符合條件越多就越成功,不然豪門聯姻、明星結婚統統都不會離婚啦,何況,既然「條件」是外在因素,就不會永恆不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文化《學著,好好愛:台大超人氣「愛情社會學」精華,六堂愛的必修課,翻轉愛的迷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