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從浡泥國說到一帶一路

2018-12-26 06:20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橫跨歐亞非三洲,規模龐大,確實是「大略」,能否成功則要看他有沒有足夠的「雄才」。(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橫跨歐亞非三洲,規模龐大,確實是「大略」,能否成功則要看他有沒有足夠的「雄才」。(美聯社)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最近公佈他們認為2019年最令華府憂慮的國際衝突清單,北韓、南海、東海、敘利亞等區域皆登上一級威脅。其中南海危機部分,就是中國與週邊國家(越南、汶萊、台灣、菲律賓或馬來西亞)可能發生武裝衝突。由於台灣第一次被列入二級威脅,引起我對報導的注意。然而,本文卻不是要討論台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述幾個南海國家中,汶萊在《碧血劍》裡扮演了很微妙的角色,它跟小說情節全然無關,卻是全書的引子——由「僑生」張朝唐回祖國求功名帶出歷史背景;最後又作為結局的解決方案——張朝唐的建議讓袁承志有了「歸宿」。

張朝唐是浡泥國華僑,浡泥就是汶萊(英語Brunei,位在婆羅洲北部,香港稱婆羅乃)。明成祖派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第一個到北京朝貢的西洋小國就是浡泥。《碧血劍》中的大段文字:包括浡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率同妃子、弟、妹、世子及陪臣來朝;麻那惹加那乃流連忘返竟病逝中國;成祖深為悼惜,為之輟朝三日,賜葬南京安德門外(今南京中華門外聚寶山麓,有王墓遺址,俗呼馬回回墳);這些都是史實。

汶萊蘇丹博爾基亞(Bolkiah)
汶萊就是《碧血劍》中的浡泥國。圖為現今汶萊蘇丹博爾基亞(Bolkiah)

本文主軸則在鄭和下西洋。

大明王朝是一個內向型的朝代,從太祖朱元璋就定下「固守內地,永不征伐」的最高國策。雖然那是針對北方草原民族的戰略指導原則,不關海洋政策,但是兩百多年國祚當中,就只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空前絕後,很難不令人有突兀的感覺。

明成祖為什麼發動如此勞民傷財的艦隊遠征,而且一連六次(第七次是他的孫子明宣宗時)?最廣為流傳的動機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軍事政變,搶了姪兒建文帝朱允炆的龍椅,可是一直有傳言「建文帝仍活著」,為此,成祖的一名親信太監胡淡在全國各地尋訪了21年。胡淡四處尋訪當然得用其他理由,所以名義上是尋訪仙人「張邋遢」,也就是張三丰。(張三丰的故事與傳說會在「射雕三部曲」時說)

清人張廷玉所撰《明史》中記載:永樂二十一年,胡淡趕到成祖出巡的駐在地,當時成祖已經休息,聽說胡淡回來後馬上接見,二人一直談到四更。《明史》中說:「先淡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洋,至是疑始釋。」看來胡淡是打聽到了建文帝的確切下落,成祖朱棣由此放心(應該是已經死了),這才不再究問建文帝蹤跡。而這一節記載也是「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追殺)建文帝」說法的最主要依據。

而鄭和下西洋的實質意義,除了宣揚大明王朝國威之外,他的艦隊採用「過洋牽星航海術」航行在南海、印度洋上,將這一套航海術傳到阿拉伯,毋寧是東西方交流的一大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