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拒絕只願躺平的巨嬰,就從對自己的決定負責開始

2023-05-29 05:50

? 人氣

作者將臺灣師大張春興教授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成因充實為「問題種因在家庭、顯現在學校、惡化在社會,而責任在個人」。(示意圖/取自Pixabay)

作者將臺灣師大張春興教授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成因充實為「問題種因在家庭、顯現在學校、惡化在社會,而責任在個人」。(示意圖/取自Pixabay)

林姓女大學生獨自前往仰光的詐欺園區並堅持和男友一起留在該區一事,令不少人質疑「大學教育有問題」。某大學校長因而提出「不能因林女具備大學的學歷,便歸因於大學教育出了問題」;並認為大學固然應該加強學生的通識教育和道德判斷能力,但家庭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國家整體經濟及社會治安等,也都需要改進。而一名自稱是林女同學的網友則推測,由林女鮮少與他人交談的表現,懷疑其是否獲得親友的關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是,林女的行為偏差問題,和40年前臺灣師大張春興教授對青少年問題成因的解析相符:「問題種因在家庭,問題顯現在學校,社會使問題惡化」。意即父母或生而不養、或養而不教、或教而不當,是問題的基本病因;而強調規範的學校,則使原已不符標準的行為更加突顯;待進入社會,面對各色染缸,遂使偏差行為益發惡化。

張氏的解析自提出後便廣受重視,為許多學者專家援引迄今。但林女的偏差行為,難道只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環境」造成的?其在20年的成長歲月中,竟從未習得「遊必有方」等規範?對明知「不可為」的情事,卻「偏要為」且堅持不改,其自身沒有任何責任?

前述林女同學所透露的訊息,同時顯示大概9成的同班同學,不會發現林女未到校上課。此一現象,其實是大多數大學生的共同經驗。因為「翹課」乃是大學生涯的「家常便飯」;且大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並不只「翹課」而已。

在大學聯考錄取率年均不到30%的民國60年代,張春興教授即描述多數大學生視用功讀書為傻事和高唱「讀書無用」的各種表現:課堂中,以沉默無聲回應教師的提問;平日難得讀書,到了考前便盛行影印他人筆記和蒐集考古題;翹課則是最普遍的,把時間用來聊天、閒逛、睡大頭覺或打麻將;至於對歷史、世局、國是及個人前途等問題,則絲毫不予關心。

到了多元入學錄取率達到75.4%的民國98年,洪蘭教授亦以〈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申斥臺大醫學系學生的課堂表現,還較張氏增加了遲到、吃泡麵、啃雞腿、看連續劇、玩手機、以及「有如逛市場般的自由進出,視授課教師為無物」等。即便該校的主秘和學務長、該學院院長均盡力幫學生解釋,也並未否認相關的陳述。

而在高中、職畢(結)業生擁有100%以上進入大學機會的近幾年,交大前校長張懋中直以「像一群死木頭,一點反應也沒有」形容大學生的課堂生態;臺大葉丙成教授則在坦言許多大學生「每天上課睡覺、考試作弊,……只能像一攤爛泥般活著,虛耗5、6年才畢得了業」之後,稱其為「無動力世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