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把公司交給專業經理人管理,反而會出「大問題」?投資專家一句話,道出職場不變真理

2018-06-20 17:41

? 人氣

大家應該都知道在人資領域很有名的「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吧!如果上班族是依據自己的能力晉升的話,因為能力的不同,有人升到課長就止步,有人升到經理就停住了。換言之,升到課長就止步的人,表示這個人沒有能力再往上升。結果,組織中的職位就被「只能晉升到這個等級的人」給填滿。這就是彼得法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多數外商公司都有「Up or Out」(不是晉升就是辭職)的潛規則,所以可避免發生彼得原理。但是,日本的大企業一般都沒有「無法往上晉升就離職」的想法,所以如果用彼得原理來思考的話,組織內的職位就會因此充斥著無法再往上晉升的無能之人。滿滿都是無能之人的組織,不但會失去活力,還會深陷「怕麻煩主義」中。這就是所謂的大企業病的症狀之一。

在這種企業文化中,任期有限的專業經理人很容易產生這種偏見:「如果因為公布資訊而讓公司股票下跌的話,自己的評價也會跟著下滑。既然如此,姑且就先把問題壓下去再說。

以曾經發生經營危機的東芝為例,歷任總經理中,有3任都做過假帳。照理說,他們應該趁著病灶還小的時候,馬上採取解決措施,但是他們非但沒有這麼做,還繼續掩蓋惡化的狀況並豪賭一把,企圖要用美國的核電事業反擊,結果把狀況搞得更糟。

我想東芝的問題並不是特殊的案例,由專業經理人率領的大企業,都有可能會發生類似的問題。

經營企業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這是我一貫的主張。公司持有者自己跳下來經營,就算身為領袖的資質很平凡,也還有一項強項,就是在經營上能夠用長期的眼光下判斷。但是,只在乎自己任期還剩多少的執行長,就極易陷入目光短淺的短視思考。

最近,在「為了防止不當行為,高階經理人的任期短一點比較好」的思維下,越來越多公司每隔一年就更換高階主管。但如果專業經理人還是太短視近利,那麼不管是多優秀的商業人才,還是很難以經營者的身分去避免這種危機。

作者介紹|藤野英人

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管理公司代表取締役社長(董事長兼總經理)、投資長(CIO)、「Hifumi投信」基金經理人、明治大學兼任講師。JRX學院院士。1966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1990年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即進入日本投信、投顧公司,擔任基金經理人。2003年,創立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管理公司。操盤的兩檔基金「Hifumi投信」和「Hifumi Plus」,由於連續保持亮麗的高績效,在日本信評公司R&I(Rating and Investment Information)所舉行的「2017年R&I基金大獎」中,雙雙獲得最佳基金獎(NISA部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提前看出好公司的非財務指標:鑑識 6,500 位社長的基金經理人珍藏筆記, 挑股票、跟老闆,公司有沒有前途?比看財報還準》

責任編輯/潘渝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