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運用社區力量與市場結合的網絡治理概念防治外來物種

2018-02-08 05:40

? 人氣

「行健村的『魚茭共生』概念,催生的不僅只是在農產值上提供農民多元經濟效益,更也進一步的讓我們思考,在這座「池」(島)生存的我們,如何達到真正多元與共生的意義。」(取自花蓮農業改良場)

「行健村的『魚茭共生』概念,催生的不僅只是在農產值上提供農民多元經濟效益,更也進一步的讓我們思考,在這座「池」(島)生存的我們,如何達到真正多元與共生的意義。」(取自花蓮農業改良場)

外來物種迫害本土環境生態的問題日趨嚴重,政府在防治外來物種的管理機制傾向以「金錢誘補收購」作為誘因。考量外來入侵種造成環境衝擊,導致本土物種面臨滅亡,甚至還造成跨領域的破壞(如農業問題),若一眛以金錢為誘因作為移除外來種的政策,可能淪為政策失靈,且無法達到實質上的防治效益。若不以金錢收購的方式為誘因,而由市場供需或自然淘汰的原理作為防治策略,是否較具效益?以防治綠獵蜥為例,2017年9月,嘉義縣政府撥款97萬做為收購綠獵蜥的防治費用,開放人民補抓,每捕一隻可領150元,結果開放收購當日,前六人就把錢領光光了。本文試圖以三星鄉有機行健村防治福壽螺的案例,提出防治建議,或許,或許可作為日後防治外來入侵種的策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福壽螺造成的損失

福壽螺大約是在1979年傳入臺灣,因繁殖力強,生長迅速,當時引進是被認為有用可圖並作為飲食之用,但後來缺發現口感不如本省田螺好,不合消費者口味,開始出現棄養的狀況,造成流入溝渠、池塘、稻田或水生作物田。根據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的「從外來種引入對生態上的影響」刊物中發現,福壽螺每年危害10,500公頃的農田,成為水中經濟作物的頭號有害動物。此外更有2004年的研究論文指出,福壽螺對台灣農業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損失約為51億元。

運用社區草根的發起人為號召

宜蘭三星鄉的有機行健村是一個由當地人發起的有機生產農場,2009年一位張美女士在當地發起號召,在當地逐戶推廣有機農業,2010年正式成立「宜蘭縣行健有機農場生產合作社」,從原本11個老農,9公頃;增為現在28個農夫,47公頃。2011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透過張美女士的介紹,找了願意種植茭白筍並做魚茭池的農友,第一年試種後發現效果不錯。第二年,再加入的農友也在花蓮改良場的協助下嘗試栽種。每年一收的茭白筍,年年栽培,產價也隨著共生池的稀有特性而逐年升高,產價可達每台斤150元。

行健村利用「魚茭共生」的方式防治福壽螺,農友在茭白筍田裡養殖青魚,利用肉食性的青魚吃螺類,解決有機茭白筍田裡不能使用藥劑防治福壽螺的困擾,此舉不僅讓福壽螺被清得一乾二淨,而養殖的青魚也變成桌上的菜餚。此種共生的機制增加有機栽種以外的其他經濟效益。

近年來,社區營造或社區自助的觀念逐漸導入社區管理中,透過群體的力量,利用社群及利害關係人理念經營社區的概念盛行,眾多研究及學者就提出,人性之投機取巧損人利己的傾向,易造成資源濫用及不付出成本而享搭便車(free-rider)行為;因此,透過小單位的治理行動,是最能夠有效控制及節制資源取用者的行動。國內有些研究學者更提出,若能夠利用市場、社區網絡等多重治理機制的方式執行保育工作,會比用純粹收購的方式更具效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