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首都減壓與台北的地方創生

2018-02-08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與其有幾十萬人每日浪費在無意義「城際間」通勤,不如更充分運用台北都會圈的空間,使當地青年可以在地生活、在地就業。(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與其有幾十萬人每日浪費在無意義「城際間」通勤,不如更充分運用台北都會圈的空間,使當地青年可以在地生活、在地就業。(資料照,顏麟宇攝)

新政府上任之後將「南北平衡」及「縮小城鄉差距」列為重要施政目標。其主張認為過去長期以來資源分配不均,偏重嘉惠台北市,讓其他城市建設遠遠落後於該市。因此,不論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人物無不希望矯正長久以來政經資源分配的問題。也因此,諸如「遷都」、「首都功能移轉」、「行政區劃」與「財政分配」等等的倡議屢屢形成新聞輿論焦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令筆者比較難解的是「首都減壓」,其論點在於台北的發展已過度飽和,此地為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交通與文化的中心,加上中南部地區人口流失、少子高齡化嚴重,所以期待政府以公共資源重分配手段,將資源由台北轉而投注在其他的都會與偏鄉地區。然而,其實台北近20年來的人口數並沒有增加,大多維持在270萬人之譜;尤其在最近兩年,還呈現人口流失的狀況。在諸如天母、東區等地,原本精品、商店、餐館林立,今日雖未見「鐵門一條街」景象,但與過去榮景確實有了距離。

就筆者而言,我自小長大都是台北市民,念的是台北市立國民小學、中學,但我的同班同學長大之後成家立業卻變成了新北市民與桃園人;究其原因,台北的高房價、高房租讓我們必須離開自己從小長大的家園。也因此,台北的地方創生與其他地方的創生議題就呈現不一樣的政策內容。

在中南部地區的地方創生議題,主要是要創造就業機會,讓青年人留下,在此工作、在此結婚、在此生子,進而打造生生不息生活環境。而在台北就不同了,「台北居、大不易」,薪水28K,扣掉房租一萬元、三餐飲食、交通及相關雜支後幾無所剩;在這樣沒有存款、只有借貸的生活,如何有未來?

不住在台北市可以吧?以淡海新市鎮來說,即便有輕軌、淡水捷運,若工作地點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來回通勤就要3小時以上;以新北市三峽來說,必須開車,除通勤時間外,尚有購置汽車與其持有成本,這都對年輕人形成極大的生計壓力;以桃園青埔來說,雖有高鐵站,但每日高鐵的通勤費用超過300元,1個月下來也要7000元,這都對於35K以下收入的人士造成很大的負擔。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就認為,在東京首都圈的年輕人每日通勤時間太長,以致於生活沒有品質,並使社會浪費太多資源在沒有意義的通勤等待上。

在台北尚且不缺就業機會,低薪與住房問題是這個區域主要的創生課題。依筆者淺見,台北都會圈雖然寸土寸金,但其實還有很多國有(軍方)土地沒有充分利用,如何解編與釋出都是可以考量的方向;再者,台北都會圈有頗高比例的四層樓公寓,其屋齡往往高達三、四十年,而且沒有電梯,這在高齡老年化的台北,絕對不符未來社會所需,因此都市更新的法制與獎勵措施都應更進一步檢討,使低矮公寓高樓化,以有效利用都市空間,並且可以減少對於郊外地區進一步的開發。

與其有幾十萬人每日浪費在無意義「城際間」通勤,不如更充分運用台北都會圈的空間,使當地青年可以在地生活、在地就業,進而選擇在地安身立命、養兒育女。如此才能避免台北的空轉化,並且增壓台北進而強化台北乃至於整個台灣的競爭力。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