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語文競賽應當回到「以文會友」的本質

2017-12-02 05:20

? 人氣

106年全國語文競賽傳出弊端,八名得獎選手被撤銷資格。(取自教育部官網)

106年全國語文競賽傳出弊端,八名得獎選手被撤銷資格。(取自教育部官網)

近日多則報導指出,甫落幕的全國語文競賽傳出多起舞弊事件,有八名得獎選手被撤銷資格。作為從國小學生組,一路比到社會組的語文競賽選手,看到這起事件實在感慨萬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語文競賽在過去數十年,也許有為統治者鞏固正當性的意義存在,因此長年叫做「國語文競賽」。但隨著台灣多元轉型的階段來臨,語文競賽溶入許多台灣傳統語言、原住民語等,名稱在2000年後轉型為「語文競賽」。然而,政府長年重視度有限,各地縣市政府往往當過客般的舉辦此活動,更讓語文競賽始終無法成為全民運動。

在筆者成長經驗裡,語文競賽是一個高度競爭,需要接受長時間磨練的一項競技活動。簡單來說,若把它形容為語文界的田徑比賽並不為過。

因為,他同樣需要經年累月,打好、打深基礎。若以國語演說為例,這項即席演說競賽,需要高度臨場反應,筆者上場比賽之前,大多已準備過上百篇相似題目,相信有許多選手準備的篇數更遠過於此。尤其是國小乃至於國中階段,更是接近一年多每天的午休、寒暑,花費無數時光的特訓努力而來。

或許有論者認為,部分競賽項目、內容不合時宜。在我看來,若將語文競賽視為一項藝術活動,任何的演出形式、內容都有一定的進入門檻,因此我們從旁觀之可能難以理解。固然語文競賽要融入社會,絕對必須更為生活化,例如競賽題目或朗讀篇章,應該更與生活結合。然而這並不代表要抹煞其存在的意義,就如歌唱或文學競賽都有一定門檻,大家不應以戒嚴時期的眼光檢視語文競賽。

此外,語文競賽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他訓練選手除了要有實力,更在國小階段即要有堅強的挫折容忍力。若是學生階段的競賽項目,幾乎必須經過校內選拔第一名、鄉鎮市區複賽前三名、縣市賽第一名,從而代表各縣市參加最高殿堂的「全國語文競賽」。而在這層層關卡之中,我們可以認識更多人外人,認知到自己的不足,更結交許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此才應該是這場語文競技的最終目的。

 

本次全國語文競賽事件,事出關鍵在有部分學校跨區派出二位代表,或有縣市並未按照<全國語文競賽舉辦原則>之規定,在未有初複賽之前提下,就直接產生決賽代表。全國語文競賽應該是年度語文界最高盛事,各位可以想像奧運國手是未經過選拔就直接代表國家出賽嗎?千萬別因一些小利就壞了原則,要知道任何一項競賽之形象建立不易,毀了語文盛事絕非全民之福。

再次重申,語文競賽應該是個單純的競賽殿堂,是讓選手多年心血化為成果之處,而非有心者的許願池。各校及各縣市選拔人員更應該本著榮譽,為人表率的心情,實質舉才,為這個已走過數十載的語文活動,留下好的名聲。

*作者為台大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