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病毒更可怕的事》學者看台灣抗疫遺憾:談社會付出什麼代價,不等於去批評防疫成果…

2020-12-08 10:15

? 人氣

20191007-貧窮、萬華、住宅、南機場(謝孟穎攝)
「一旦志得意滿,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好檢討的,但有很多看不見的角落都沒有被報出來──一般人可能覺得防疫很成功、志得意滿,但其實不是,社會可能付出代價、國家也付出代價。」(示意圖/謝孟穎攝)

這些反省的聲音,民意代表、在野黨、媒體、學者、民間團體都有一份責任,只是劉紹華也看到,反省的聲音非常微弱小眾、很快就被壓下去,甚至有記者曾對「白牌司機案」提出調查報導與質疑,下場卻是被挺政府的民眾「出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產生這般風氣的原因,或許就是來自台灣抗疫「成功」,劉紹華說:「一旦志得意滿,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好檢討的,但有很多看不見的角落都沒有被報出來──一般人可能覺得防疫很成功、志得意滿,但其實不是,社會可能付出代價、國家也付出代價。」

在台灣,或許絕大多數人沒有受到太多疫情政策衝擊、於是大眾不在乎被衝擊的人,但劉紹華也提醒:「一個社會之所以會進步,有很多人權考量、對社會與法律的檢討,我們自身不見得有發生問題,但會決定要不要關注,一個尋常的民主社會應該要這樣:不一定是跟我有關我才要關注。」

「談我們社會付出什麼代價,不等於去批評防疫的成果──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防疫、任何政治都會付出代價,只是那代價是大是小、誰來處理我們公平正義的問題……我們要找出來是哪些人替社會付出代價,而主流社會沒看見。」這是劉紹華對大眾與政府監督者的提醒、對民主國家的期待。

或許在疫情甫爆發的2月、3月眾人當然會以「維護多數人的安全」來思考,但若是到疫情穩定還這樣思考,劉紹華直言:「我覺得社會沒有進行更多必要的反省……我們相對安全的時候才能有餘裕去檢討跟反省,之前在慌亂中不得不出現的、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傷害的作為。」抗疫之下必有人為此犧牲,這點曾深入中國研究愛滋、麻風近20年劉紹華自是再清楚不過,只是劉紹華對民主國家如台灣的盼望,還是要看見被犧牲的一切。

更多對疫情反思與觀點,請參考劉紹華著作《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