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即將開跑!人權博物館長陳俊宏:邀請觀眾展開多元思辨與對話

2020-08-26 10:55

? 人氣

紀錄片《秘密的滋味》裡,受害者回顧紅色高棉血淚史(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紀錄片《秘密的滋味》裡,受害者回顧紅色高棉血淚史(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電影能為人權做什麼?「2012年,談論印尼九三〇事件的《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上映,震撼全球。」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自問之後,以電影做為回答:「印尼國家人權委員會正式宣布:所有人都應該來看這部影片,認識當地的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談完《殺人一舉》,陳俊宏又以2018年「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當中選映,以軍中人權為題的臺灣電影《少了一個之後-孤軍》為例,說明影像的力量:「前年,汪怡昕導演拍攝黃媽媽的電影在影展首映,我們當時邀請海軍總司令出席。那是軍方第一次黃國章案公開道歉。」

「從一開始我們關切的,就不是影展定位這件事,而是怎麼通過電影這個媒介跟大家溝通。」陳俊宏說:「我們想要借重的,是電影說故事的力量。」

轉型正義固然重要,其他人權議題我們也要面對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以下簡稱「人權影展」)開辦於2017年,時逢解嚴30週年,加以國家人權博物館「促轉」的核心任務,首兩屆影展以「釋放的記憶」、「尋找我們的身世」為題,皆以「轉型正義」為影展主要訴求。然而,世界局勢近年變化之鉅,臺灣一如所有其他國家,自難置身全球風潮之外。「漸漸地,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畢竟不是白色恐怖紀念館,」陳俊宏反省人權館成立以降館方關注議題的侷限性:「轉型正義固然重要,但其他人權議題我們也要面對。」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有鑑於此,人權館調整和影展執行單位的合作關係,一改首兩屆從策展到執行全權外包的模式,在議題設定和片單選擇上開始有更高的參與度。「2019年,我們正式成立選片小組,找來各自都有其議題與族群關懷的專業策展人,包括召集人郭敏容、陳俊蓉、王君琦和黃晧傑加入。」

「有的片子很好看,卻可能會讓大家限縮於單一議題,那我們就不見得會選入,或至少不會將它選為開幕片。」陳俊宏指出人權影展不同於商業性影展的選片考量:「我們更在意的,不是讓觀眾來這邊得到答案、被教化,而是邀請大家來展開多元的思辨與對話。」

選片小組成立後,人權影展開始更能跟當代議題接軌、吸引公眾目光。「像是去年香港爆發反送中抗爭,影展開幕片便是《傘上:遍地開花》,搭配其他香港影片構成脈絡,我們發現臺灣年輕人對認同與自由議題尤其有感。」陳俊宏指出,今年香港《國安法》通過,當需持續引起國際關注,為香港人權發聲,但當投件的影片未能構成脈絡,選片小組仍於斟酌後忍痛放棄。「今年有些創作者常因置身抗議現場,或基於安全考量而未能完作,但我們還是持續追蹤如《傘下》等作品的創作進度,希望未來能夠放映,讓討論繼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