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紓困振興難於防疫

2020-05-14 06:50

? 人氣

急難紓困救助金申辦人潮。(顏麟宇攝)

急難紓困救助金申辦人潮。(顏麟宇攝)

防疫有助社會團結,但紓困與振興就不然,因為這涉及資源競爭。當競爭意識出現,就有得失心與恐懼感。民眾恐懼的對象不再是像疫情這種全社會共同外敵,而是彼此競爭資源的同胞。

武漢肺炎疫情是不是讓台灣更團結?「防疫」階段確實如此,但進入「紓困」與「振興」階段就未必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疫情是從台灣外部傳入,有如外敵來犯,民眾與政府同心抵抗。民眾能團結在政府領導下,不是出於意識形態的號召,而是政府這樣的組織具備個人所沒有的資源、資訊與能量,可以築起一個具有公共性的保護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繳稅給政府、讓它組織軍隊來保障民眾安全。

這種具有外部性的公共資源,一般個人與私部門都難做到,得靠政府提供。而台灣的防疫團隊一開始就展現足以因應危機的能力,因此更容易獲得民眾信賴。其實一個社會面對外來的危機入侵,對政治領導人都是加分的。例如,美國疫情如此嚴重、死亡人數已居世界第一,但五月初民調顯示,川普(Donald Trump)支持度又創歷史高點。此外,去年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之後解放軍不斷進出台海,結果強化了台灣民眾的憂患感,並提升了總統蔡英文的支持度。

面對疫情威脅,沒有「搭便車」的僥倖,並非別人乖乖戴口罩、依規定做好防疫,你不遵守規定也能受惠。你可能拖累別人,但別人做好防疫的效果不會外溢到你身上。為了活命,大家都得犧牲,都得接受疫情指揮官指揮,共同做好防疫措施,這就是共同體。

紓困與振興就不一樣了,因為其中有資源競爭問題。拿到補助的人獲利,沒拿到的人就受損;當競爭意識出現,就有得失心與恐懼感。民眾恐懼的對象不再是疫情這種全社會的共同外敵,而是和你我在同一個社區中、彼此競爭資源的同胞。

當政府發放紓困補助時,民眾競奪資源就開始有差別心,會評比政策公不公平,民眾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歧見也會產生。因為競爭是市場邏輯,具有排他、私有化性質,民眾是以市場邏輯在看補助這件事,而市場邏輯有害於共同體的團結。

除了外敵威脅會強化共同體團結,讓我們願意為社群做一些犧牲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體認到社群合作有助我們追求美滿生活,因而關心社群其他成員,把社群主義視為可欲的道德價值與生活規範。

共同體的團結不能只靠外來的威脅而維持,而是認同社群的價值,在乎其他成員的幸福,否則只有回到市場弱肉強食的邏輯。

*作者為新新聞總編輯,本文原刊新新聞的1732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