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才觀點:民共對撞,刹車安在?

2020-05-03 07:10

? 人氣

台海成為中美較勁的場所。(資料照,BBC資料照片)。

台海成為中美較勁的場所。(資料照,BBC資料照片)。

自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政治對立之局面已經持續70餘年,至今仍無法化解。隨著民進黨在2016年重返執政,兩岸和平發展的狀況不復存在,加上當前中美戰略博弈的不斷加劇,兩岸對立對抗的態勢不斷升級,臺海局勢出現近十多年以來少見的複雜嚴峻之局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來觀察,尤其是自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以來,臺海局勢動盪不安的因素增多,主因還是民進黨當局不願意放棄分離主義意識形態,從而為臺海局勢的起伏增添了較冷戰結束以來更多的變數與隱患。尤其是隨著中國大陸的不斷崛起,國際權力結構的重組,中美戰略博弈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美國打「臺灣牌」的頻率與強度較過去大為增強,大大加劇了臺海局勢的複雜程度,臺海危機爆發的隱患在不斷增長。現在問題來了,美國過去在臺海局勢中多數時候是扮演臺面下的角色,甚至可以視之為某種性質的刹車,而現在美國是直接跳到桌面上來,在中美對抗大背景下,美國的刹車功能不復存在。而過去國民黨在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中也扮演起一定的刹車角色,但隨著國民黨在2020年選舉中的挫敗,國民黨內部對於是否繼續扮演刹車的功能存在較大的爭議和分歧。在這種情況下,未來臺海局勢如果繼續升級,誰來扮演刹車的角色呢?

中美貿易戰,川普與習近平(AP)
中美戰略博弈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美國打「臺灣牌」的頻率與強度較過去大為增強。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右)。(AP)

民共之間的對抗可以說是長期的,結構性的。從臺灣政壇臺面上主要的民進黨政治人物來觀察,蘇貞昌等人在阿扁時期就奉行與大陸對抗的思維;在小英時期,這些政治人物的對抗思維並沒有任何半點的改變,似乎除了對抗,還是對抗,心中的魔咒始終無法放下。在兩岸民意不斷加劇的今天,毫無互信基礎的民共雙方,相互踩刹車的概率不大,本身意願不高。

從島內政治生態來看,隨著2005年國共兩黨放下歷史恩怨,共同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國民黨在海峽兩岸之間扮演起一定的溝通的角色,並在臺海局勢緩和方面發揮了正面的價值。但經歷了2020年選舉的重挫之後,藍營內部的焦慮情緒日增,基於選舉利益之考量,加上被綠營的長期抹紅與汙名化,藍營不願意再扮演臺海緩衝力量的聲音上升。尤其是近年來臺灣島內政治生態的急劇變化,藍營本身也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之尷尬。

江啟臣(右前)把年輕化視為國民黨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是具體做法仍不清楚。(柯承惠攝)
國民黨新任黨主席江啟臣(右前)把年輕化視為國民黨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是具體做法仍不清楚。(資料照,柯承惠攝)

從美國在臺海地區的角色來觀察,美國長期的戰略是希望兩岸維持不統不獨的局面,從而最大程度地維護美國的利益,但隨著近年來中國國力的增長,中美實力的不斷拉近,美國的焦慮情緒也日漸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基於維護其世界霸權之戰略考量,加大了對中國大陸的圍堵與遏制,但是對於美國而言,遏制北京的戰略意圖固然非常重要,但其戰略成本以及意志力是否足夠,也面臨力不從心之狀態。雖然中美至今的實力差距仍大,但就臺海地區而言,北京的優勢越發突出,畢竟無論是地緣優勢,還是戰略意志,美國的底氣明顯不足。尤其是戰略實施的意願與意志方面,北京視臺灣問題為其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不可讓步的關鍵核心利益,而美國則不然,臺灣頂多是美國在亞太或東亞地區的重要利益而已,或者說是局部利益而已,遠扯不上老美的國家核心利益。

從這個面向來觀察,北京當然是志在必得,不容閃失,不計成本,而美國則始終有其利益與成本的盤算與折沖,中美在臺海衝突上的投入自然是高下立判。刹車不在的臺海,民共對抗的最終趨勢,恐怕將是實力原則來主導。

*作者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兩岸協創中心平臺執行長。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