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從自由貿易到戰略競爭的轉折
川普總統在2017年上任後,推動以「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所謂的「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戰略,試圖重建美國製造業基礎、降低對外依賴,並以國安視角重新構築全球供應鏈體系。此政策不僅是美國內部經濟轉型的起點,也對全球地緣政治與產業組織造成深遠影響。
本文擬從地緣政治學與產業組織理論角度,分析川普政策如何改變全球經濟秩序,並進一步探討其對台灣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二、地緣政治視角:供應鏈武器化與產業安全國家化
1. 美中競爭下的供應鏈重組
川普政策最具代表性的舉措之一,是針對中國實施高額關稅與科技制裁,意圖「脫鉤」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美國不再將自由貿易視為核心價值,而是以供應鏈安全與國家戰略為出發點,推動產業「去中化」,尤其集中於半導體、關鍵原物料、能源與軍事應用科技。
此種供應鏈戰略的邏輯與冷戰時期的「技術封鎖」相似:科技、製造與國防能力被視為國力競爭的基礎,國家不得將其交由潛在對手掌控。這顯示出地緣政治已重新主導經濟政策,經濟全球化走向碎片化與分區整合。
2. 對自由貿易制度的挑戰
川普對WTO與多邊貿易協定的挑戰,不僅破壞了既有的制度安排,也使「國家本位主義」再次浮上檯面。在此脈絡下,貿易與投資決策不再僅考慮成本效率,而更關注政治同盟、安全風險與供應鏈可控性。
三、產業組織理論視角:由自由競爭轉向國家干預
1. 政府重塑產業結構的干預邏輯
根據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的市場結構(如完全競爭、寡占、壟斷)會深刻影響效率與創新。
1.川普政策明顯展現出選擇性干預的傾向
2.對美國本土企業提供補貼與稅收優惠
3.對特定外國企業設置市場障礙
4.引導關鍵企業赴美設廠,如台積電、三星等。
這些措施意圖打造戰略性寡占市場,使美國在某些領域(如半導體)重拾市場主導權。
2. 「國家冠軍政策」的復興
川普政策類似於過去法國與中國採用的「國家冠軍」策略,即扶植少數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大企業,透過資源集中與制度優待壯大其規模與影響力。例如,美國在高科技軍工、電動車、通訊與生醫領域積極擴大資本投入,重建本土供應鏈網絡,並試圖擴大對他國的技術吸納與整合。
四、川普政策對全球的擴散效應
1. 歐洲與日本:走向經濟主權
川普政策改變了盟國對美國供應穩定性的信任,反而推動歐洲與日本加速建構自主供應體系:
1.歐盟推動「開放的戰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
2.日本提出「經濟安全保障法」,鼓勵企業回流與關鍵技術研發
這些國家並未完全排斥與美國合作,但更加重視自主性與分散風險。
2. 東南亞與印度:產業外移的新熱點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川普只有「聯中制俄」或「聯俄制中」兩個選項嗎? | 更多文章 )
在中國生產風險升高的背景下,企業轉向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建立新產線,形成「中國+1」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趨勢。這些國家受惠於產業轉移,但也面臨治理、基礎設施與勞動力素質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