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慢性低度發炎」被國際醫學界認為是加速老化、危及健康的核心風險因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4年資料,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肥胖)已占全球死亡原因的74%,其中多數與體內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有關。
這些潛在發炎反應,常源於日常飲食對腸道菌相的持續影響。從代謝異常、免疫失衡,到情緒波動與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腸道生態失衡往往是病源根本。以台灣為例,民眾外食比例高,加上每年消費超過10億杯手搖飲、偏好高糖高油飲食,使腸道菌相紊亂成為常態,也逐步侵蝕著身體的穩定機能。
急性發炎症狀大不同 醫師:慢性發炎恐逐步破壞代謝機能
北秀健康管理診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邱勝博表示,很多患者走進門診,抱怨的都是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消化不良、腹脹、體重增加,但深入檢查後,往往發現是體內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致。與急性發炎不同,慢性發炎沒有明顯紅腫熱痛,卻會潛移默化地破壞代謝機能,是肥胖、三高與腸道疾病的潛在根源。
邱勝博指出,人體有大約7成的免疫細胞在腸道,一旦腸道菌相失衡、腸壁屏障受損,體內便容易出現慢性發炎反應,使得控制體重變得更加困難,睡眠與情緒也受到連帶影響。許多看似「瘦不下來」的民眾,其實正深陷於發炎型肥胖與代謝失調之中。
亞洲益生菌研究權威蔡英傑教授表示,現代人常將代謝異常與情緒困擾視為截然不同的問題,但其實兩者經常來自同一源頭—腸道菌相失衡。腸道不僅參與消化與免疫,更是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合成中心。當菌相失衡導致腸道發炎,身體便容易陷入慢性壓力與代謝障礙的惡性循環,進而影響情緒穩定與睡眠品質。
蔡教授說明,腸道菌群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並且透過「菌腦腸軸」(Gut-Brain Axis)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與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失眠等都有關聯。經研究證實,補充特定的機能菌株,如「PS128及PS150精神益生菌」,能透過調整腸道菌群,幫助舒緩壓力,改善失眠、焦慮狀況。而「K21代謝益生菌」則是能抑制腸道發炎,穩定代謝。
不是「不能吃」 營養師給3友善腸道飲食原則
面對端午節等節慶飲食高峰期,營養師周佑庭指出,腸道健康並不建立在「不能吃」的恐懼上,而應從搭配與選擇開始,逐步養成穩定且友善腸道的飲食習慣。她強調,真正決定菌相平衡的,不是一餐兩餐的放縱,而是每日的累積與生活節奏的調整。
她建議掌握3項原則:減油、補菌與加纖維。減油方面,可優先選擇水煮、清蒸或原味少醬的料理,避免油炸與過度調味。補菌則可透過攝取無糖優格、優酪乳,或標示清楚、具功能性的益生菌補充品。加纖維則推薦各類菇類及有梗富含膳食纖維的食材,例如花椰菜、地瓜葉與各類菇類,幫助腸道蠕動並支持好菌生長。
以粽子為例,她建議挑選小顆或五穀粽,搭配高纖蔬菜攝取,並於餐後多補充水分、散步促進消化。再搭配健康的進食順序「蔬菜→蛋白質→主食」,有助延緩醣類吸收、穩定餐後血糖與菌相環境。
(相關報導:
台灣跟進?美國「孕婦、兒童」不再打新冠疫苗 6月中專家會議討論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