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孩子不想上學,父母該如何和導師進行有效溝通?心理師提供6點原則

2016-01-12 17:44

? 人氣

媽媽帶小朋友來諮詢說,孩子升小一後出現變化,對課業、分數突然很緊張,回家寫網路測驗不小心算錯還發脾氣;天天抱怨導師不喜歡她,孩子有上過小學先修班,程度已經不錯,還是遭導師數落;孩子校內畫畫比賽得過名,卻被導師在課堂批評畫得差,讓她很受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媽媽曾探聽過這位導師,任教多年,五十多歲,以認真嚴格聞名,因此她猜測導師可能因材施教,期盼比較高,她也擔心是孩子加油添醋、甚至說謊逃避責任,或者有其他狀況,先認為是自己家的問題,所以先來諮詢。

媽媽本來要我跟孩子談,確認孩子有沒有問題,我先讓小朋友在我們面前畫圖、偶爾插話、自由進出,然後繼續諮詢。母女關係很好,無話不談,孩子在校也有三五好友,飲食、睡眠沒有問題,但慢慢出現不想上學的想法。

我問小朋友其他同學有沒有類似待遇,她說也有。媽媽間接透露導師幾件事,包括要求小一要能舉一反三、批評孩子、感覺〝態度很硬〞等等,她想導師這樣對嗎,但也不敢表達,他們現階段先鼓勵女兒忍受挫折,增加正面思考,看能不能克服逆境。

談到此我大概心裡有底。我向媽媽說,孩子沒有問題,我觀察她在諮商室的言行舉止都很好,加上母女無話不談,學校壓力有出口宣洩就不太會影響身心狀況。但從她不想上學的反應來看,恐怕是撐太久快不行了。

「我覺得諮詢的重點不是小朋友,而是您。」我說,「是不是導師有些不適當的行為,但是你不敢確定,不敢說導師不好,不敢溝通?」

「嗯…對。我很擔心去講,導師態度那麼硬,萬一之後在班上對我們家小孩怎樣怎辦?」媽媽這麼回答。

「害怕導師報復嗎?」我問。

「對啊。還是說,你認為直接去找校長比較好,是有國小導師的朋友這樣建議。」媽媽困惑著。

但是我們去溝通並不是去吵架的,媽媽其實帶有情緒,一方面替自己女兒委屈,一方面又擔心去溝通會被貼標籤被導師報復,畢竟在班上怎樣看不到。媽媽說自己其實也很不客氣,怕溝通時直接翻臉,所以一直忍耐著。

雖然是為了孩子,但其實「成人間的溝通卻是大人的事。」當孩子面臨不合理的情境時,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立場及該如何採取行動。

一、確認自己的立場

「什麼是孩子的責任,什麼是大人的責任」原則上,孩子之間的衝突讓孩子自己學習與處理,但若其中牽涉到大人,則需要父母參與其中。聖經曾說:「上帝給我們的試練不會超過我們所承擔的。」同樣,父母也需要知道孩子過度承擔,超過他的基礎發展。

什麼是基礎發展呢?孩子腦部在12歲前都持續在成長,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1896-1980)提出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小學在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解決問題,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的道理,因此「建構教學」在此其發揮較大作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