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特效藥全無!伊科病毒11型攻台「這類人最危險」症狀+傳染方式一次看

2025-02-12 10:25

? 人氣

高雄市近日通報全國首例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ECHO 11)併發重症,患者是一名早產女嬰。(圖/取自pexels免費圖庫)

高雄市近日通報全國首例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ECHO 11)併發重症,患者是一名早產女嬰。(圖/取自pexels免費圖庫)

高雄市近日通報全國首例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ECHO 11)併發重症,患者是一名早產女嬰,曾出現嗜睡、血氧下降、呼吸急促等症狀,所幸經治療後已順利出院。然而,該病毒近期在日本其實早已釀成多名嬰兒死亡,引發國際醫療界高度關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什麼是伊科病毒11型?與一般腸病毒有什麼不同?

伊科病毒11型屬於腸道病毒(Enterovirus)的一種,但其危險性遠高於一般腸病毒,特別容易引發嬰幼兒的嚴重肝炎、心肌炎、敗血症,甚至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疾管署指出,這種病毒對早產兒、新生兒及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威脅特別大,過去也曾有嬰兒感染後迅速惡化甚至死亡的案例,因此家長與醫療機構都必須高度警覺。

台灣疫情現況如何?腸病毒進入流行期了嗎?

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第6週,全國腸病毒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為4627人次(流行預警值為11000人次),高雄市則為461人次(預警值1200人次),目前仍低於流行預警值代表台灣尚未正式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然而,由於日本自去年夏季起,已有3名嬰兒因感染伊科病毒11型死亡,日本政府已展開全國調查,並將監測範圍擴大至2026年3月,顯示此病毒可能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威脅,民眾應提前防範。

ECHO 11病毒如何傳播?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伊科病毒11型的傳播途徑與一般腸病毒類似,主要透過糞口傳染、飛沫傳播、母嬰垂直感染等方式擴散。

高風險族群:

-早產兒、新生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
-5歲以下幼童(免疫力較弱,易感染重症)
-孕婦(可能透過胎盤或產道傳染給嬰兒)
-照顧嬰幼兒的家長及托育人員(可能成為病毒傳播媒介)

嬰幼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有哪些症狀?家長如何判斷嚴重程度?

-初期症狀(類似一般腸病毒):
-發燒、食慾不振
-嘔吐、腹瀉
-嗜睡、活力下降

若嬰幼兒出現以下重症警訊,應立即就醫:

-意識不清、持續嗜睡
-手腳無力、抽搐、肌肉顫動
-呼吸急促、血氧下降
-皮膚發紺(缺氧症狀)、心跳異常加快

根據醫學研究,部分重症嬰兒可能因急性肝炎或敗血症導致死亡,因此家長切勿輕忽早期症狀,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送醫。

目前有藥物或疫苗可治療伊科病毒11型嗎?

目前,伊科病毒11型並無特效藥物或疫苗,主要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

-靜脈補充點滴,防止脫水
-穩定血壓與心跳,避免器官衰竭
-嚴重肝炎者可能需肝臟移植

目前醫界正積極開發針對腸道病毒的抗病毒藥物,但尚未上市,因此預防遠比治療更重要!

如何預防伊科病毒11型?醫師建議4大防護措施

-正確洗手
使用肥皂與清水,至少搓洗20秒,特別是在如廁後、餵食嬰兒前、接觸玩具或公共場所後。

-環境清潔與消毒
嬰兒的玩具、奶嘴、床單等應定期消毒,建議使用稀釋漂白水(1000ppm),酒精無法有效殺死腸病毒。

-避免帶嬰幼兒出入人多場所
病毒可能透過飛沫傳播,若家中嬰幼兒尚未滿3個月,應避免帶去商場、親友聚會等高風險場所。

-母乳哺育,提升嬰兒免疫力
母乳含有豐富抗體,有助於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育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