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斜槓世代的多職人生

2018-02-02 15:14

? 人氣

Source:weebly

Source:weebly

約從 2016 年開始,陸續開始有人稱自己是「斜槓青年」,­而且這樣的身份認同也持續增加,有越來越多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工作模式,開始選擇一種能夠利用自身專業和才藝,經營多重身分的多職人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斜槓」一詞便是英文中的「Slash」,早在 2007 年時就由《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 Marci Alboher 在專欄以及出版的暢銷書《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壓力下的職場求生術》中提到這個概念。這些年輕人會在自我介紹中使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姓名,職業/職業/職業」,所以被稱作「斜槓青年」。

根據 Google Trend 的關鍵字搜尋來看,從去年開始「斜槓」一詞,在全球就有不小的討論度,到了 2017 下半年時,更是聲勢水漲船高,其熱度延燒至今。Source:Google Trend
根據 Google Trend 的關鍵字搜尋來看,從去年開始「斜槓」一詞,在全球就有不小的討論度,到了 2017 下半年時,更是聲勢水漲船高,其熱度延燒至今。Source:Google Trend

人類已經跨入知識和創造力的時代,人才才是生產中最重要的部分,這樣的概念讓「工作」的意義正在改變,也難怪「斜槓」會開始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在台灣更是表明了「斜槓」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

Source:turbotax
Source:turbotax

「斜槓」是一種生活態度,不受框架限制、也沒辦法被定義

基本上,「斜槓」的概念有別於傳統的 SOHO 族等接案工作者,許多斜槓仍有一份正職、為一個企業或組織機構工作,在下班後的時間,繼續發展其他的專業能力。而台灣的「斜槓」更是打破了框架的限制,呈現更多元的樣貌,沒有年齡、職業與身分的限制。

因此,「斜槓」並不能被完整歸類在任何一種生活模式,有人希望將專業結合公益服務,用自己的能力為更多人解決問題;有人認為工作要與愛好結合,不僅平衡生活,也提升了個人發展的靈活度,追求自我價值;也有人脫離傳統組織的藩籬,善用網路社群平台,隨時記錄並分享觀點與生活,展現充實人生。這些都是「斜槓」多元的樣貌。

Source:iamwire
Source:iamwire

在台灣要成為斜槓,難不難?最先面臨這 3 大關卡

但就現階段來說,台灣的職場環境對於「斜槓族群」來說,還是有許多應該改善的部分,像是下面舉的例子:

( 1 )台灣職場文化的不友善

礙於整體環境的景氣不佳,許多人工作只是為了糊口,無法將精力放在學習有熱情的事物上,更不用說大多數公司仍難以接受「兼職」這件事。此外,低薪、過勞、工作制度的不健全,都讓「斜槓」在尋覓工作機會時沒能獲得良好的保障,被刁難、強加業務的情形時有所聞,使得「斜槓」難以憑著能力接到案子,還有可能因為價錢談不攏而被冠上「草莓族」的標籤。

( 2 )台灣整體社會環境的偏見

無論是台灣的教育或職場,都還是提倡人們應深耕單一專業、專精於某項領域才能追求成功之道。因此,有著多重身分的「斜槓青年」可能會被親戚長輩認為是「不務正業」,希望他們能找一份穩定正當的工作;也常被出資者認為是「不夠專業」,甚至頻頻干預過程,導致結果雙方都不滿意,在這樣惡性循環下,「斜槓生活」難以獲得支持的力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