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菁英在畢業那天,菁英地位就正式告終」為何有此一說?問題全出在「這文化」

2017-07-11 07:20

? 人氣

對話是一種交流、分享、溝通、了解,更進一步是辯證、討論。一位好的對話引導者,能讓人了解自己,也能讓自己了解他人,啟動雙方深刻的覺知,甚至能帶出多元思考,帶出繽紛的創意...

過去年代,高舉威權,父母與孩子、教師與學生之間,鮮少雙向的對話,多屬於「上對下」的說話,或者「套裝模式」的灌輸。那年代的孩子,被強制要聽話而不是對話,欠缺表達的練習,也欠缺溝通的技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們成年之後溝通,若非唯唯諾諾的聽話,遇事較易感覺焦慮,就是以激烈的方式表達。

如今舊時代遠去,二十一世紀愈來愈資訊化、全球化、去威權化,舊的說話系統仍保有慣性語言,徒增了人與人的對話阻礙而難覺知。一位聽話的孩子,時至今日,往往缺乏創造力

(示意圖非本人/AdinaVoicu@pixabay)
聽話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力。(示意圖非本人/AdinaVoicu@pixabay

在這加速的年代,資訊、知識可以迅速取得,唯有孩子能主動探索,勇於嘗試與挑戰,才有創造力,這迥異於聽話的孩子。

蘇珊.坎恩在《安靜,就是力量》一書中,引用了著名記者尼可拉斯‧雷曼在《美國菁英史》所言,她提到亞裔學生就讀名校,在校的成績都是前三名,但是畢業後的薪資卻是後三名,原因是不善表達

「事實令人非常感傷:亞洲菁英在畢業那天,他們菁英的地位就正式告終了。」她繼續引述:「因為亞洲人欠缺超越他人的文化風格,他們太過被動,不懂交際應酬。」

因為亞洲文化,家庭系統強調上對下,希望孩子能聽話,那怎麼學會表達與溝通呢?

然而,在這個時代,是重視表達能力的。

學校入學應試需要表達,求職需要表達,與人相處需要表達,有特別的提案需要表達。

善於表達與對話的學生,勇於探索的學生,即使在校成績不優秀,但是畢業後保持這樣的特質,面對社會逆流,往往能展現創造力,表現亮眼。

作者簡介|李崇建、甘耀明

李崇建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40歲之後,結合親職教育、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與甘耀明、許榮哲及張瑤華創立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致力推廣閱讀、寫作、文學與教育工作。目前任曉明女中特約作家,佳音英語南投分校、新加坡耕讀園、香港自然學校、馬來西亞德信學校、馬來西亞小樹成長園教育顧問,以及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顧問。

曾出版童書、小說、教育書,其中《麥田裡的老師》曾獲2013年《中國教育報》影響中國教師之10本書。

甘耀明

曾獲國內多項的重要文學獎,目前專事寫作,即將出版《冬將軍來的夏天》。

出版《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臺北國際書展大展獎、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獎。而《邦查女孩》更獲2015台灣文學金典獎、「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2016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16文化部金鼎獎、2016紅樓夢決審團獎。

曾任靜宜大學、慈濟大學駐校作家,曉明女中特約作家。目前擔任靜宜大學「文思診療室」駐診作家、「千樹成林」與「快雪時晴」兒童創意作文班教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對話的力量:以一致性的溝通,化解內在冰山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