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商人的陰謀!你可知道,咖哩是18世紀「英國人」發明的,連印度人驚呆!

2017-03-11 12:00

? 人氣

蒙兀兒帝國的初期,全印度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叫做「咖哩」,咖哩是在帝國的晚期才形成的。蒙兀兒帝國的王室血統可以追溯到偉大的成吉思汗,是一支改宗伊斯蘭教,改說突厥語的突厥化蒙古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能夠快速在形式上統一印度,除了武力之外,更多是靠印度諸多小邦的支持。帝國在幾任皇帝厲精圖治下,曾經一度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帝國!後來因為內部的宗教與政治衝突慢慢開始衰落。

不幸的是,當蒙兀兒帝國衰落的同時,歐洲的海權殖民帝國開始崛起。新興的歐洲列強包括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都在覬覦印度這塊大餅。葡萄牙人在果阿(Goa)、孟買等地都有殖民地。葡萄牙人很快的發現了印度香料的妙用,並帶回葡萄牙加以推廣。如果你去過澳門的話應該聽說過葡國菜(也就是葡萄牙菜),在澳門的葡國菜餐廳中名氣最大的料理叫做「葡國雞」,葡國雞使用的大部分香料都是咖哩粉的組成香料,這就是葡萄牙人在印度所得到的啟發。

1
(圖/David Pursehouse@flickr)

葡萄牙人學會了香料燉雞,但真正取得巨大勝利的則是英屬東印度公司。一七五七年蒙兀兒帝國和英格蘭的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普拉西戰役,英屬東印度公司擊敗了蒙兀兒帝國的孟加拉王公。之後英國人對印度諸小邦展開合縱連橫,逐步清除了蒙兀兒帝國的勢力,最後終於取代了蒙兀兒帝國的地位,獲得印度的統治權,成為人類史上擁有過最大面積土地行政權的商業公司。

東印度公司為了經營印度,需要大量的軍事、會計、法律、文書人力,這些人才都得由英國引進。這些英國人在印度生活甚至組成家庭,逐漸習慣了印度的香料口味。英國商人們除了利用印度與中國的地緣關係,與英國本土形成三角貿易網之外,也積極開發新印度特產商品,準備向英國本土甚至全世界推廣銷售,他們當然不會放過精采的印度香料。

一七八四年,倫敦的晨報(《每日電訊報》前身)上出現了一則印度咖哩粉廣告,這是英國本土第一次出現咖哩粉(Curry Powder)這個名詞,標榜用咖哩粉就能做出印度咖哩菜,這也是咖哩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連印度人都不知道有咖哩粉這種東西呢!

咖哩這個名詞哪來的呢?這其實是英國商人自創的菜單專用單字,一個富有異國風情的偽外來語。怎麼說呢?

葛拉姆馬薩拉

根據考證,Curry這個字應該是源自於印度南部坦米爾語中的Kari,原本指的是燉菜的醬汁。換言之,咖哩粉的意思等於是「醬粉」,既然是醬怎麼會是粉狀?當年還沒有現代科技製造的即溶醬汁粉,咖哩粉就只是做醬汁用的香料粉,而香料粉在印度其實是有專用名詞的。

3
(圖/Akhil Chandran@Unsplash)

印度區域大部分的語言中,都是用馬薩拉(Masala)來稱呼複合香料粉。馬薩拉並沒有特定配方,印度家庭大都是買一堆香料收藏在家裡,做菜時媽媽覺得這個菜色應該搭配哪幾種香料,就自己現場調配出馬薩拉,然後用馬薩拉來烹煮菜餚。

這些印度各地的菜餚也不並叫做咖哩。「咖哩」與「咖哩粉」是商人為了行銷需求,創造出來的異國風情新單字。

那當時英國商人販賣的咖哩粉是什麼呢?那其實是印度各地香料店上最常見被當做基礎綜合香料之一的「葛拉姆馬薩拉」(Garam Masala),意思是「辣味香料粉」。這種辣味香料粉的配方比例,在印度各地甚至各香料店都略有出入,不過大致上是以洋荽籽、小茴香、薑黃加上胡椒、小荳蔻與辣椒粉與其他少量多樣香料所構成的香料粉。

印度媽媽們去香料店買了葛拉姆馬薩拉回家之後,再針對想要做的菜色去增加其他的香料,組成自己想要的馬薩拉,葛拉姆馬薩拉其實是一種辣味的半成品複合香料粉。印度並沒有叫做「咖哩」的料理,「咖哩粉」這個名詞對印度人來說,簡直莫名其妙。

雖然印度並沒有咖哩,但咖哩這種來自殖民地的異國風情香料,很神奇的開始在英國本土走紅。可能是因為英國本土人民對於新殖民地的文化好奇所致,不太願意嘗試新口味的英國人,竟然願意接受這個香味複雜濃郁的亞洲料理。根據一些記載,當時在倫敦市區吃咖哩可是相當時尚的行為呢!

咖哩粉逐漸隨著英國商人的經商腳步傳遍世界,英國人賣咖哩粉,也把咖哩的烹調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最遲在二十世紀初,咖哩的足跡已經遍布五大洲。大家也都跟著英國人把這種印度香料粉叫做咖哩粉,用咖哩粉烹調出來的食物就叫做咖哩,而且這可是一種來自神祕印度的神祕料理呢。

慢慢的,全世界都把咖哩粉做成的咖哩料理當做印度料理,最後竟然連印度人都懶得多做解釋了,現在即使是印度人在跟外國人用英文介紹印度食物時,都會用到Curry這個字(雖然他們心中一樣還是覺得莫名其妙)。但印度真的沒有咖哩,如果你去印度觀光,路過香料店想買咖哩粉是買不到的,除非這家香料店位於觀光區。

作者|鄧士瑋

網路藝名ohmylife。大學時主修歷史,很喜歡把一個東西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當作跟人家聊天的素材,最喜歡說的話是「你知道嗎,這個東西背後是有故事的。」

從事行銷宣傳相關工作多年。喜歡自己動手做飯吃,喜歡研究食物背後的故事與理論。2014年開始撰寫「食貨誌」抒發心得沒想到累積了一群讀者,欲停筆而不能只好發願繼續寫到網站Pageview歸零為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寶出版《食貨誌:寫給吃貨的故事與烹調的道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