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美男時尚學,沒錢也要搏美名:化妝薰香、嚼雪吞冰,文青必備五石散迷幻藥

2019-07-21 08:00

? 人氣

古裝劇《琅琊榜》背景年代大約便是南北朝時期(圖/IMDb)

古裝劇《琅琊榜》背景年代大約便是南北朝時期(圖/IMDb)

魏晉花美男不僅化妝薰香修飾容貌,出門排場也講究優雅從容,以富貴堆砌出神仙氣度,此外還有與五石散密不可分的狂放精神,宛如電影《東成西就》插曲所唱:「自然的瀟灑,才真是氣派,一舉手一投足,都帶來風哪,這才是帥!」若說中國歷史上「美男子」最多的時代,大概就屬魏晉時期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啦!在沒有大規模基因改造或育種栽培的情況下,不可能一夕之間人人都變成帥哥美女,美人在各時期的比例應該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為什麼魏晉時期的美男子好像特別多呢?主要是人們對「優質男」的評價標準變了,例如現在搶手的男性特質是「高富帥」,而在我讀大學時流行一句話:「不到一七五公分的男人是半殘,不到一七零公分的男人是全殘。」從此可以看出來:我們這時代的男人首要標準是身高!就算一個男生人品好又帥,但是身高只有一六幾的話,在愛情市場的分類標準就是個長相不錯的殘廢……外「貌」協會的魏晉人魏晉對身高的要求倒沒那麼嚴格,強調的是「美姿容」。

「美」可能是威風凜凜、雄壯奇偉,可能是英俊瀟灑、玉樹臨風,也可能是秀美纖細、弱不勝衣,就算相貌一般,但氣質出眾都可以。總之只要讓人「感覺好」,當時人都會不吝惜稱讚:美!這風氣倒不是魏晉時才誕生的。大家都知道中國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漢代是徵辟,方法是「察舉」,由地方官在轄區中挑選品格良好、學問淵博的人推薦給上級。這和推薦甄試或多元入學的概念有點像,不是只考單一能力,而是希望選拔出不同類型的人才。不過什麼制度到後來都會出現問題,察舉制實行到後期,政府考核不嚴,各種走後門現象頻傳,當時人就諷刺:「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察舉本為選拔各類人才,挑出的卻是大量名不符實的廢柴。再則是許多士人為了被長官注意到,刻意在地方上造勢,用各種激進的辦法來博取名聲。

博名作秀,花招百出

例如有一孝廉,分家時把家產大半據為己有,只分給兩個弟弟少許薄產。弟弟們雖然生活窮苦,但還是對兄長執禮甚恭,鄉親們都覺得這大哥太可惡了,兩個弟弟真是好人!

(圖/時報出版)

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校書圖》,內容描繪北齊皇帝高洋任命十一位文士校訂國家典籍,呈現當時名士兼具工作與享樂的情景(圖/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

後人重繪的《女史箴圖》記錄了當時貴族出行的陣仗,圖中所乘的是輿。《世說新語》中有人看到名士「乘高輿,被鶴氅裘」的出遊景象,不禁發出「此真神仙中人」的感慨(圖/時報出版)

弟弟們聲望節節高升,終於被地方長官注意到,兩個弟弟都舉了孝廉。這時大哥召集鄉親,告訴大家這其實是他的一片苦心──因為弟弟沒名聲,他只好先扮惡人,他們才有機會出仕啊!不僅如此,大哥還把當時的財產重新分配,公平地分予兩個弟弟,地方父老深感這大哥為了成就弟弟竟不惜自汙,實在太偉大了!

這個故事在《醒世恆言》裡也有記載, 叫做〈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標題就清楚地告訴大家,當時人重視名,會用各種作秀、表演的方法博取美名。而社會大眾也很吃這套,若有人做了一些超出常規的特殊行為,頓時便名聲大噪。像董卓年輕時就是個願意殺自家耕牛以宴請朋友的海派男兒,在地方上有「健俠」的美名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