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球科技產業只有台灣停滯?陳良基年終記者會提解方

2019-01-28 14:06

? 人氣

科技部長年終盤點台灣這幾年來科技停止不前主因。(資料照片,蘇仲泓攝)

科技部長年終盤點台灣這幾年來科技停止不前主因。(資料照片,蘇仲泓攝)

科技部長陳良基今(28)日在科技部年終記者會上表示,台灣科研環境,從事基礎研究的博士人員薪資待遇偏低,是長年累積的問題,解決問題如同「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科技部已推動《科技基本法》修法,以往涉及產學合作「技術移轉」法令灰色地帶問題太嚴重,修法之後,科技部也完成了《研究人員技術移轉辦法》,讓業界參與學校科學研究變得比較容易,另外,《產創條例》去年也完成修法,讓專利發明人技術移轉取得的技術股資本利得,獲得5年緩課的待遇,包括接下來經濟部研議提高企業研發的投資抵減,這些都有助於國內科研環境的改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10年來資通訊領域博士生 足足減少45%

陳良基表示,台灣科研環境,過去提供給基礎研究人員待遇相對不佳,導致國內大學研究所博士班,近年來的招生率探底,產業界需求最大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工程科學領域,今年博士班新生人數愈來愈少,很多大學系所收不到博士生,以他所熟悉的資通訊領域為例,過去10年博士班學生,就足足減少了45%。

陳良基拜託媒體,不要只是報導台灣科研環境低薪問題,畢竟問題的解決,如同「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法令改了以後,不會幾年內立竿見影,很多新的措施發酵,要等5到10年,「希望媒體報導,讓年輕人有希望。」

「產創條例修法 發明人技轉後取得技術股資本利得5年緩課」

陳良基強調,台灣以前之所以能累積充沛的科研人才,「不是只靠薪資,薪資之外還有股權」,因此,《產創條例》修法,對發明人技轉後,取得的技術股資本利得5年緩課,所得稅的認定基準,並且以成本與5年內市價最低點作為計算基準,都有助於提高基礎研究人員投入研發工作。

對於外界批評,國內科技界長期以來,未積極協助培育科研人才,只會坐享其成,陳良基表示,人才培育不是只有政府問題,民間資源也要進來,產業界與學術界之所以界線分明,主要係學術界將研發成果「技術移轉」給產業界的法律灰色地帶規定太嚴重導致,在《科技基本法》修訂後,科技部已完成《研究人員技術移轉辦法》修訂,法令面完備後,業界參與學校科研計劃,就比較有依循的規定。

陳良基強調, 10年前他在全國科技會議上,曾經批評台灣的法令,「好像是玻璃罩關著的跳蚤,讓跳蚤根本不敢跳高」,這是環境是多年以來所造成,如今,台灣目前公立大學教授,與產業界合作技術移轉,和美國技轉法規,幾乎已經一模一樣。

「台灣面臨第四波工業革命,迫切需要數位轉型人才」

陳良基表示,台灣目前正面臨第四波工業革命,迫切需要數位轉型人才,科技部去年關注的四大科學突破,包括生醫領域的基因定序、奈米材料、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等領域。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