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兩岸猿聲啼不住─「統戰團」的今生與未來?

2015-12-06 06:00

? 人氣

兩岸青年在北京水立方前合「拍」。(宋慶齡基金會官網)

兩岸青年在北京水立方前合「拍」。(宋慶齡基金會官網)

2015年11月7日,臺海兩岸最高領導人於新加坡正式會面,開啟了兩岸政治互動的新局勢。「馬習會」昭示了政治局勢的變化,而背後象徵的意義則須聚焦解析兩岸多年來累積的各種官方與民間(非官方)互動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麼,除了政治人物的鏡頭之外,我們還能瞭解什麼樣的兩岸交流大趨勢?

2013年1月17日《南方周末》頭版,標題與當前兩岸交流方向不謀而合。(作者提供)
2013年1月17日《南方周末》頭版,標題與當前兩岸交流方向不謀而合。(作者提供)

對於第一次持「臺胞證」入境中國大陸的臺灣人而言,或許都會在中國海關前交頭接耳討論著:「我們要走『中國公民』還是『外國人』通道?」這個答案因人們的政治意識而互有變化,當然更可能要看哪個通道人比較少──最方便大隊人馬迅速入境的,就是最好的海關通道。

「兩岸交流」的歷史脈絡,從早年臺灣戒嚴時代的對立封閉、解嚴以後開放探親的逐步鬆綁,再到近年來隨著政府政策加持衍生的大量互動,此間不斷變化,恰恰印證「交流」本身就是個動態過程,其意涵隨著時間、局勢、利益,甚至可能反客為主,將原本各自的盤算導向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正是當前兩岸青年交流的現況:不只是中國政府重要的對臺統一戰線工作,同時也是臺灣青年藉此認識中國大陸的第一選擇。

而這樣的選擇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俗稱:「統戰團」。

 

中國對臺工作宣導,作者攝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
中國對臺工作宣導,作者攝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

統戰團與「三中一青」

若要釐清統戰團的發展變化與價值意義,首先必須瞭解什麼是「三中一青」。

「三中一青」是目前中國大陸的對臺工作原則,「三中」包括「中小企業、中低階層、中南部人民」,至於「一青」當然就是指「臺灣青年」了。但這樣的工作原則,事實上也隨著兩岸政治局勢而有層次差異。在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前,兩岸青年學子的互動機會多侷限在校際之間的學術與社團交流,或者依託少數能夠橫跨兩岸、政商關係良好的某某協會,才能跳脫傳統旅行團或往來兩岸的臺商角度,認識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

在中國對臺工作原則與時俱進之下,臺灣青年藉此接觸到更多遵循「機票自理、食宿招待」(註1)二大原則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交流名目從過去佔大宗的學術交流,到人數眾多的學生社團交流與青年文化交流,擴展至現今炙手可熱的兩岸青年創新創業交流,這些主題無一不呈現統戰團的變化之靈活,以及吸納臺灣青年的範圍之廣大。然而,「統戰團」真的只有象徵中國意欲統一臺灣的企圖嗎?

臺灣廳,作者攝於北京市中國人民大會堂
臺灣廳,作者攝於北京市中國人民大會堂

輕舟已過萬重山?

統戰團的交流範圍從原本抽象的學術參訪、文化體驗,擴展到如今更具體的學生社團互動、青年創業支援,顯示統戰團的目標不再只是「追求祖國和平統一」如此簡單。許多原先囿於統獨意識而形成的「中國偏見」──統獨都有偏見──正一步步被更大量、更廣泛的青年交流活動給瓦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