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世界上體量、規模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河北、山西等多個地區的長城遺址瞭解到,雖然中國在保護古長城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並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古長城狀況依然堪憂,不少地段的長城淹沒於雜草、廢渣之中,甚至被人為損壞。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長城,也只有8%的牆體保存完好,超過七成保存狀況較差。
長城保護專家表示,目前古長城保護面臨著「天災人禍」、利益糾紛、保護性開發不當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法規約束力不強、管理職能交叉、保護力量不足、無序無知開發等問題。

長城被衝塌 村民忙偷磚
長城綿延萬里,許多重要關口、城牆與當地生活生產區域緊密相連。記者日前在山西寧武縣盤道梁長城看到,殘存的長城土牆僅一人多高,相對薄的地方只有三、四十公分厚,輕輕拍打便會有土層剝落。
這樣的長城在中國北方並不鮮見,甚至部分年久失修的長城被雨水衝塌。記者瞭解到,2012年夏季的強降雨天氣便造成河北境內大境門段長城坍塌36公尺、烏龍溝段敵樓坍塌,山海關的城牆也出現漏雨險情。
與風吹雨淋相比,對長城損害更大的是人為破壞。

「啥長城?不就是堆土牆嘛!」
長城「外三關」之一的寧武關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境內,是明長城的重要關口。今年6月,記者在寧武關附近的洞兒窪堡看到,矮矮的城牆上雜草叢生,而堡內是一壟壟綠油油的油麥。在陽方口段長城,被扒了磚的長城成了一截土牆,外側幾乎被煤渣掩蓋。「啥長城?不就是堆土牆嘛!以前為修公路鐵路,推倒了一截,剩下的這段成了煤渣場的圍牆。」路過的一位村民說。
在一些地方,偷盜長城文字磚對長城的破壞很大,這些文字磚被鑿下後,整個城牆就可能很快倒塌。一些基層文保員表示,目前長城碑刻和文字磚仍然有市場,偷盜的文字磚轉手文物市場,價格就能翻倍。河北省承德市一名文保人員表示,曾在家鄉長城磚垛子上看到有文字磚,3天後再去巡查,那塊文字磚已經被盜走了。

記者瞭解到,在華北地區長城沿線的一些縣區,像城堡內種地、長城旁蓋房、城牆上打洞、扒長城磚等現象還遠未消除。
更有甚者,有關部門對境內古長城「兩眼一抹黑」。在山西省某長城景區所在縣,文化局和文物保管所負責人都不清楚本縣境內的長城段落數量、位置和損壞情況。「關於景區長城,你問風景區管理處,其他長城資料在省文物局,縣裡不知道。」縣文化局一位負責人說。

有利搶著管、無利無人管
近年來,長城的旅遊開發日益成為地方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而長城中有不少段落是省界、市縣、縣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