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培觀點:「分級醫療」的關鍵在「複診」

2025-03-16 06:40

? 人氣

筆者認為「醫療分級」應從「複診」落實,否則恐流於口號。(資料照,柯承惠攝)

筆者認為「醫療分級」應從「複診」落實,否則恐流於口號。(資料照,柯承惠攝)

健保30年慶,理當掌聲響起,可惜「醫療崩盤」反成沸沸揚揚的話題,當然「分級醫療」仍然是討論的重點之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猶記得約2017年的此時,衛福部開始以價制量的「門診部分負擔調整」,更有些醫學中心,例如北部龍頭的T大醫院和南部的C大醫院,干脆硬把原來要增加服務量的「週六」門診減診或停診,莫非希望達到「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的目的,只是七年多來,未見有關做追蹤、統計和檢討,以筆者所見,成效應不足以取,君不見醫學中心依然車水馬龍、人滿為患,各級醫療和普羅大眾都怨聲連連,「部分負擔調整」只是讓一般民眾荷包縮水,後者使求名醫者掛號加診更困難而已。

其實,一般民眾大都懂得為健保資源和自己錢袋節流的大道理,只是不知道如何分辨「大病或小病」,尤其是對老人、嬰幼兒、產婦等,換位思考,連醫療管理機關或法條制訂者恐怕也不能、不敢一言以蔽之。

筆者從醫半世紀,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都服務過,認為,基於尊重民眾對他們,特別是老、少、弱等健康和性命憂心所做的選擇,初診以及所謂「重、難、罕」等宜暫緩限定醫療分級、更不宜一竿子打翻一艘船以掛號費區分貧富患眾,如果打到又病且窮的弱勢,豈不…。更認為,該積極管制的是「複診」:

1、除各種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需要專業的重大傷病,其他慢性疾病門診療程結束或數個月之後,必須轉診至基層院所,否則「打折給付」,未來若有意外變化而基層院所無法處理,需要特殊專家或儀器時再轉回原醫學中心;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將患者轉至基層院所,其間健保署給付之差額以某比例無條件歸予原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乃至於各別醫師;

2、廣泛宣導並規定民眾,在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複診數(可討論)次以上、病情(包括藥物)已穩定,得主動要求安排轉至基層院所,否則「自付差價」。

(依此各級醫療院所互轉)

如此,不但各級醫療院所之間可成為長期合作的夥伴,患眾可得無縫接軌的醫療,在實踐「醫療分級」之餘,健保資源可獲既大且久的保留。

以台灣資訊之發達,應該不難落實。

「醫療分級」請從「複診」開始,而不是「增加門診部分負擔」或硬生生地「減和停診」!

*作者為醫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