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教科書稱日本殖民台灣,隨著政黨輪替,改稱日本統治台灣。有朋友問:歷史沒有變,為什麼稱呼變了?跟朋友說;先談談「殖民地」的意涵,了解之後,就會知道,楊孟哲教授為什麼大作名稱是《日帝殖民下台灣美術教育歷史》了。
「殖民地」是指該地區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力。亦即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 首先,殖民地人民的權益不同於於宗主國,基本上遠低於宗主國的人民。其次,殖民地的經濟產值,大部分被宗主國站有分配。針對殖民地區打造不公平的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是以,殖民地的人民有如奴隸一般。比如,日本軍國主義高壓統治時期,台灣生產的米糧高達70%要送回日本本土及戰爭前線。又如,為了推動皇民化,進行階級差別制度。台灣人改名換姓成為皇民者,可以享有較高的薪資及糧食配給。第三,為了殖民地人民的服從與認同,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進行教育、文化及宗教等的思想改造。
朋友說:我了解了,為什麼楊教授稱「日帝殖民」了。因為,日本時代日帝對台灣的統治,完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回朋友說:沒錯!日本政府當時也統治日本,但是對日本人民是「人生而平等」。相反的,在台灣的殖民地統治是「人生而不平等」。
朋友再問:教育跟文化的範圍很廣,為什麼楊教授選《日帝殖民下台灣美術教育歷史》來研究呢?跟朋友說:三個原因。其一,楊教授留學日本取得博士學位,
對日本相當了解。其二,美術是楊教授主要專業之一,有相當高的造詣。其三,楊教授很有正義感。他對日本殖民台灣時期諸多罪行,如強徵慰安婦及強迫台人到南洋,甚至有的最後到西伯利亞當軍伕等。楊教授皆有很多的著作及電影製作,有的影片獲得多項國際獎項。這些著作與影片,不僅紀錄罪行,並在內容中進行對罪行的分析與檢討。
朋友問:為什麼稱「日帝」?回朋友:是因為日本明治維新締造國家進步的重大成就後,認為可以跟歐洲先進國家分庭抗禮。在歐洲殖民主義的影響及日本軍國主義的推波助瀾之下,產生了侵略並殖民其他國家的帝國主義思想,成為日本政府的主流思想,因而自稱「大日本帝國」。而後,大日本帝國對佔領區開始進行「文化殖民、美術殖民、教育殖民、思想殖民、宗教殖民」等。
《日帝殖民下台灣美術教育歷史》主要討論美術殖民,因為美術是教育的一環,所以也探討教育殖民。書上記載昭和13年(1938),頒布了台灣地區的新教育方針。其中,將單純的「美術工藝科目」,重新建構成為以軍國主義至上,完全效忠日皇,要有為軍國戰爭犧牲的準備。這將純白的美術教育,硬加入了血紅的戰爭侵略思潮。
此外,日帝刻意的扶植以日本思潮為主體的美術家與文學家,打壓本土派的藝術家。讓台灣的文學家及美術家,必須選邊站。所以,當時台灣藝術界就分成親日派跟本土派。當然,親日派會受到特別優渥的各種待遇與提拔。相對的,本土派就遭受排斥與打壓。
在個人方面,當時本土派文學家如蔣渭水、賴和、林獻堂等,都受到日帝殖民政策的脅迫與打壓。在團體方面,昭和九年(1934)台灣成立了兩個藝術社團。親日派成立「台陽美術協會」,因受到殖民政府大力吹捧,開幕當日高朋滿座,鮮花禮物堆滿堂。相對的,本土派的「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大會時,不僅沒有官員與會,還受到便衣警察嚴格管控。走筆至此,心中熱血激盪,真的要為這些有骨氣有節操的本土派前輩致敬!
最後,楊教授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留日,但,不媚日。永遠站在知識分子的立場,超然中立的面對歷史並纂寫歷史。頗有正氣歌中「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風骨!
*作者為前北教大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