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公會針對台灣護理人力危機提出了多項具體建議,這些建議旨在從薪資待遇、工作負擔與制度層面解決問題。我將逐一深入探討這些建議的可行性與潛在影響,並分析政府若採納這些措施可能帶來的改變。這些建議不僅是短期救急之策,更是長遠穩定醫療體系的關鍵。
首先,公會建議透過公務預算補助醫院護理人員薪資,每人每月發放一萬元津貼,直至護理人力有效回流。這項措施直接針對薪資偏低的痛點,旨在提升護理人員的經濟誘因。台灣護理人員薪資長期偏低,尤其與其高工時、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不成正比,導致許多人選擇離職或轉行。若每月增加一萬元津貼,以一名護理師年薪約60萬元計算,這將使年收入提升約20%,可能有效吸引離職者回流或留住現有人員。
然而這需要政府編列龐大預算。以全台約20萬名護理人員估算,每月需20億元,每年240億元。這對財政是否構成負擔,以及如何確保資金到位,將是實施的關鍵挑戰。此外,補助是否能真正解決流失問題,還需搭配職場環境改善,否則僅靠金錢誘因可能只是短期止血。
公會提出提升健保點值,確保醫院有充足資源提高護理人員薪資,目標年薪達百萬元以上(不含夜班津貼)。健保點值是醫療費用支付的基準,若能調高,醫院將有更多資金用於人力成本。台灣健保長期以低點值運作,雖保障民眾就醫權益,卻壓縮醫療機構的財務空間,導致護理人員薪資難以提升。
若年薪達百萬,將使護理師收入與其他高技術職業(如工程師)看齊,大幅提升職業吸引力。然而,健保總額有限,若大幅提高點值,可能推升保費或排擠其他醫療項目,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將考驗政府的決策智慧。此外,醫院是否願意將增加的收入全數轉為護理薪資而非其他用途,也需嚴格監管。
公會建議將急性一般病床護理費提高,以合理反映護理專業價值。這項建議聚焦於護理工作的核心領域,急性病床通常涉及重症或緊急患者,護理負擔極重。若護理費提高,不僅能增加醫院收入,也讓護理人員的付出獲得相應回報。
例如目前健保支付的護理費偏低,無法反映實際工作量,若能調升20%-30%,可能讓醫院更有動機增聘人手並改善待遇。然而,這同樣涉及健保資源重新分配,可能引發其他科別或醫療項目的反彈,政府需謹慎評估整體影響。
第四,公會建議調升居家護理費20%以上,以應對緊急醫療需求並減少住院等待時間,降低急診壅塞風險。居家護理能讓患者在家接受專業照護,減輕醫院病床壓力,尤其對高齡化社會至關重要。目前居家護理費偏低,導致服務供給不足,若提高20%,可鼓勵更多護理人員投入社區照護,從而分流急診與住院需求。例如一名患者若能提早出院接受居家護理,可釋放病床,降低急診壅塞。然而此舉需擴大居家護理人力培訓與設備投入,短期內可能加重現有人力負擔,長期則需建立完善的支持體系。
第五,公會建議修訂相關法令,將助人力如護理佐理員納入醫療機構編制,以減輕護理人員負擔,使其能專注於專業護理工作。護理佐理員可承擔非技術性任務,如翻身、餵食等,讓護理師聚焦醫療專業。這在國際上已有成功案例,例如日本的介護員制度。然而台灣目前缺乏相關法規與培訓機制,若貿然納入,可能因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影響醫療品質。佐理員的薪資與管理成本也需納入考量,政府需制定明確規範,確保其與護理師的分工互補而非競爭。
公會建議加速三班護病比入法,確保合理的人力配置,保障護理人員與病患的安全。三班護病比指的是每班護理師負責的病患數,目前台灣部分醫院超標,導致過勞與醫療疏失風險。例如國際標準建議急重症護病比為1:2,而台灣常達1:10。若立法規範,可強制醫院增聘人力,改善工作環境。然而這可能增加醫院運營成本,尤其對中小型醫療機構壓力更大,政府或需提供配套補助,否則恐難全面落實。
總體而言,護理公會的建議從多面向切入,試圖打破護理人力短缺的惡性循環。這些措施若能有效實施,將大幅提升護理人員的職業尊嚴與醫療體系的穩定性。然而其挑戰在於資金來源、政策平衡與執行細節。政府需跨部會合作,整合健保、財政與勞動資源,並與醫療機構協商,確保建議落地。護理人力危機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韌性的試金石。公會的建言為政府提供了明確方向,接下來,關鍵在於行動力與執行力。
*作者為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