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長達七年的協和電廠四接案通過環評大會審查了。審查過程中,環團等反對人士抗爭不斷,甚至採取衝上主席台,摔桌椅等暴力行動,卻絲毫無助於讓委員更加理解其訴求重點。
本案在歷次的初審會議中,回應環團的意見,台電已將填海造陸面積一再縮小,從最初的28.9公頃,減至18.3公頃,最後基地再東移,面積縮減至14.5公頃。而環評大會中委員要求的,加強開發區域的海域棲地營造,以及加強土壤及地下水調查監測等,開發單位也完全承諾同意照辦了。在此前提下,環評委員沒有不同意通過的理由。反觀環團等反對人士,則一再重申舊有的訴求,除反對興建外,並沒有針對可行的替代方案提出建議,也就是說,戰術手段完全錯誤。因此,如果退回初審會,也無助於疑點之進一步釐清,只是一再延宕而已。
四接的目的是淘汰高污染的燃煤發電機組,改採天然氣發電。配合非核家園目標,所有的燃煤電廠都必須改由天然氣發電。全國總計要件七座天然氣接收站。四接通過之後,接下來還有五接、六接、七接等將陸續興建,且都是設置在港岸。其中雲林麥寮由台塑自建的六接,而高雄大林廠中油的七接,也已通過環評。因此環團未來勢必將聚焦在五接。
五接已進入環評程序,並做完第一次的環評初審,正進行補件中。環團阻擋五接的重要訴求之一是傷害白海豚生態。而經過四接衝突失敗的經驗,環團會不會再出奇招?因此五接可能命運多乖。這種虛耗大量社會資源的戲碼若不斷上演,對經濟發展,國家競爭力將大為不利。
因此,建議台電或中油可思考,是否有更佳的可行替代方案?茲據某位曾於國內海運公司擔任船長的資深航海專家告訴我,依他與國際航運業者接觸的經驗,有一個北歐國家已經發展成熟的「無碼頭接收系統」(Jetty-less Transfer System),或許可提供大家思考。
該「無碼頭接收系統」僅需一個可以與天然氣船結合的浮動式平台,即可將液化天然氣藉由可移動式的低溫管線,直接傳輸到岸上貯槽中。花費比建接收站便宜甚多,平台建造僅約一年半即可完成。
現在中共軍機、艦艇不斷擾台,固定式的天然氣接收站,成為顯目受攻擊的目標。從國安角度考量,無碼頭接收系統應值得評估。
回到環境影響評估的精神,環評所涉及的其實不僅是對環境的影響,更包括交通、人文、法律、經濟與社會發展,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必須有全方位的思考,除委員應包括各方面的專業外,而環評的初審會議則是專業審查,更必須邀請各方面的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意見,才不致有所侷限,而公民參與也是十分重要。而航運專家在天然氣接收站方面的意見更應值得重視。此外,既然稱為「評估」,就是針對各種方案做客觀的比較,採取對環境最友善的策略,而非一味堅持某種立場,失去評估的精神。這是四接環評通過之後,大家應更重新思考的問題。
*作者為環保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