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天的工作時間是幾個小時呢?這幾天看到新聞報導關於教師的「離線權」議題:一般人都會希望下班以後能得到妥善的休息,擁有不受打擾的私人的時間。但學校老師們在下班以後,除了數個任課班級的作業批改、備課準備事宜、校內分配的行政工作及導師班的班級庶務安排之外,往往還要抽出時間回覆來自家長的電話和訊息。當科技日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發便利,那條區分公私領域的分際線,似乎也越發地模糊不清。
拍攝製作〈我的這一班〉的24年間,我們整個團隊深入各個校園進行拍攝,長時間的相處下來認識許多在第一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其中不少主任、老師至今還與我保持聯繫。其中曾有老師告訴我,自己投身教職30多年,每天沒日沒夜的為學生操心奔波,從一早一通又一通叫孩子們起床的電話,到半夜匆忙趕至警局陪伴賭氣翹家的青少年,連好好睡覺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遑論照顧自己身心與家庭,如今賠上了健康,也因長年無暇溝通交流而與丈夫離異;也有老師和我分享,班上曾有位孩子成績十分優異,一直保持著校排前3名的好成績,但家長卻總是對孩子的成績感到憂心,只要孩子該次考試不是校排第1名,發成績的當天夜裡,家長就會打電話找老師「商量對策」,往往一講就是4-5個小時,夜半三更結束漫長的通話後,還要接著批改作業及隔日的備課,好不容易告一個段落,天也亮了。
家長們白天上班工作,夜裡下班回到家,便開始操心孩子的學業,以前的家長透過寫聯絡本與老師交流,現在有了通訊軟體,家長們隨時都可以與老師們LINE一下,全班幾十位家長一來一往之間,不知不覺就耗費了一整晚的時間。我也曾聽幾位老師無奈的說:很多班上佈達的訊息,是聯絡簿寫一遍、與班級家長的LINE群組記事本寫一遍,孩子們放學前又再口頭提醒一遍,但到了夜裡,仍然會有半數以上的家長來電詢問佈達的訊息。長此以往,老師們滿腔的熱情,也在這些瑣碎的雜務和高壓當中漸漸消磨殆盡。
若是稍加換位思考,相信任何一個人長期在這樣24小時待命的高壓環境下,都會感到難以喘息、身心俱疲,但社會賦予「老師」這個行業的標準之高,似乎都忽略了,老師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一般人,也一樣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一樣需要時間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力氣作育英才、春風化雨。不只是「離線權」的議題,這幾年媒體和網路上越來越多社會、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衝突新聞,孩子、家長與校方劍拔駑張,校園憾事層出不窮。
我們都知道,孩子就像小樹苗,在年幼時需要父母和師長的支持、約束、導正,才不會長歪傾斜,未來才有機會長成一棵頂天立地的大樹,但原本應該相互合作的家長、老師與學生,如今卻常常因為立場、觀點的不同而對立,家長們將對孩子的高期待加諸在老師身上,社會、政策和媒體將整個教育環境營造的風聲鶴唳,教育現場的一舉一措都動輒得咎,讓越來越多擔負教育重責大任的老師們,遇上了跋前躓後、熱忱消退、尊嚴喪失的難題,教學現場越來越多老師不敢教、不能教、不想教,甚至漸漸培養出下一代不會教的老師進入現場。這些不信任與缺乏尊重,若不及時施予援助與支持,臺灣教育或將面臨崩解的危機。
在我成長的年代,是整個村里一起教養全村的孩子,孩子一天在學校的時間不過1/3,其餘2/3的時間,孩子都在家庭、社會、媒體和網路當中,透過觀察和模仿認識整個世界。我認為,培養下一代是需要傾全民之力共同成就的大事,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孩子在學校裡學習知識、培養技能,而良好的品格與應對世界的方式,是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力,才能建立健康的成長環境,培養我們的下一代長大成人。老師不是超人,他們與我們一樣,也只是愛著孩子的普通人,他們秉持著滿心熱忱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我們越是與老師們並肩同行、給予支持,老師們便越有力量和信心守護孩子的未來,我們越是尊重同理,老師們才越有餘力引導孩子看見更寬廣多元的世界!
*作者為資深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