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自 2011年開播以來,已成為華語影視文化的重要經典,劇情、演員、幕後花絮與背後含意的討論度都居高不下,還屢屢掀起二創風潮,加入AI科技讓劇情變得KUSO。2022 年起,平台開始在春節期間推出「甄嬛馬拉松」直播,這種連續性且長時間輪播的同步觀看模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集體文化共創現象。從劇情討論、角色分析到幽默諧音梗、時事聯結與即時創作,《甄嬛傳》從一部宮鬥劇演變成一種全民參與的「生活劇場」。
無極限的諧音梗與網絡幽默
《甄嬛傳》的經典台詞在網友的巧思下,透過諧音、拆解與重組,不斷衍生出新的搞笑用語,形成一種「語言遊戲」。這些梗不僅強化了集體觀看的趣味性,更讓宮鬥劇的嚴肅氛圍轉化為輕鬆詼諧的社群娛樂。例如,甄嬛發現自己只是純元皇后的替代品時,悲痛道:「這幾年的情愛與時光,終究是錯付了。」這句台詞在滴血驗親劇情播出時,被網友幽默改寫為「終究是錯父了」,用來調侃劇中涉及親子關係不明的情節。
此外,經典台詞「無比噁心」被改為數字諧音「5b2c」,而皇帝駕崩則因其音近於臺灣台語的「吃飯」,讓網友反覆調侃「皇帝何時吃便當」;寧貴人台詞「倒難為了祺貴人,一個個把你們搜羅起來 」網友推為「solo起來」;更多有意思的如「多慮了」被轉為「多綠」,指涉皇帝被戴綠帽;甄嬛在大雪之際被趕出甘露寺,果郡王在其生病之際在雪地讓自己低溫,再靠上甄嬛為其降溫,網友留言「甄果拿帖」、「小王退熱貼」。靜白師父因誣陷甄嬛與溫太醫私通生子,最後被拔舌頭,網友因應蛇年寫道:「舌年行大運」、「白舌傳」等,連片尾曲唱的「雙雙金鷓鴣」被改為「涮涮金針菇」。
這種幽默並不只是簡單的惡趣味,更具備一種創造性的再解讀與再詮釋,當這些詞彙成為聊天室共享的「暗號」,它不僅代表對劇情的熟悉,更強化了一種「圈內人」的歸屬感。
新聞的即時更新與情感共鳴
甄嬛馬拉松直播聊天室不僅是劇情討論的場域,更成為一種時事評論的平台。在直播期間,觀眾往往會將當下的社會新聞與劇情巧妙對應,形成一種即時的回饋分享與集體解讀。例如,在大S去世的消息傳出時,聊天室內充滿了悲傷與哀悼,網友們相互陪伴、安慰彼此、釋放情緒。而呼應之前政府預算被凍結的新聞,沈眉莊的名字也被網友調侃為「沈預算」、「眉預算」,形成一種戲謔的取名。此外,浣碧出嫁時以「玉」字取名,也讓網友提案可以稱她為「玉珍」,巧妙與新聞聯結。
這種現象充分體現《甄嬛傳》直播不只是影視消費,更讓觀眾得以透過角色與台詞反映當下的社會氛圍,進而建立情感上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