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瓊瑤離世有感:還珠格格和甄嬛傳,哪種敘事更保守?

2024-12-09 18:44

? 人氣

《後宮甄嬛傳》受到許多人喜愛,每每重播都會有大批死忠觀眾跟著追劇,不過中間有一段主角甄嬛到甘露寺修行的劇情,卻成了不少人重刷時必定會跳過的段落。(圖/翻攝自後宮甄嬛傳臉書)

《後宮甄嬛傳》受到許多人喜愛,每每重播都會有大批死忠觀眾跟著追劇,不過中間有一段主角甄嬛到甘露寺修行的劇情,卻成了不少人重刷時必定會跳過的段落。(圖/翻攝自後宮甄嬛傳臉書)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端傳媒」發表文章《瓊瑤離世:和宮鬥劇時代相比,到底誰保守?》。作者賈選凝指出,當我們討論瓊瑤這種締造過時代意義的人物時,很難從單一維度加以評價,她集回憶的濾鏡與時代的局限於一身,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重新理解那個時代的一種路徑。

作者指出,瓊瑤對愛情的態度,就和她遺書裡傳達的態度一樣:奮力燃燒、不枉此生。對比一下如今「女頻」(女生頻道)的很多言情文,瓊瑤小說並沒那麼糟糕。她筆下女性對「被男性深愛和寵溺」的幻想,和後來「霸總文學」的瑪麗蘇幻想之差別在於,瓊瑤女主角也會傾慕有權力和資本的男性,但她們相信的是:靠「愛」可以安身立命,所以不會在兩性關係裡自我物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文章說,在90年代的大陸螢幕上,《煙鎖重樓》對守節的反抗和《鬼丈夫》裡女性的蛻變,都具有足夠震撼人心的位置。我們再對比一下瓊瑤年代的清宮言情和後來興起的宮鬥言情,《梅花烙》是批判封建皇權壓迫、重男輕女和包辦婚姻——但後來大家的討論焦點只有女主是不是小三。《還珠格格》的反叛性,在於庶民格格可以肆意「胡鬧」、顛覆皇家秩序,愛得轟轟烈烈高於一切。而很多年後,年輕世代耳濡目染的,是甄嬛放棄愛情,才終於在權力天梯上攀爬到頂峰。究竟哪種敘事更保守呢?

「白紙運動」與中國人身份掙扎的羞恥感

「白紙運動」兩周年之際,時事節目「不明白播客」主持人袁莉採訪了運動的四位參與者李穎(X平台賬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夏巢川、阿嵐和李羽美。

當時在上海參加抗議活動的夏巢川談到出國之後有一個很深的感受:身邊真的很多很多人,大家會主動的遠離中國議題。因為今年一年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可能就是「太沉重了」。她說,「我就說如果你們都覺得太沉重了,那些在國內已經在監獄裡面生不如死的人,或者在集中營裡面的人,他們的生活是否要比這個再沉重上千倍呢?」

她後來意識到,這裡面其實是一種創傷。人對創傷時一種反應就是會把痛苦隔絕開。「我們心裡面其實還沒有做到發自內心地去關心另一個人,我們之間好像是被那個共產黨,被那個他者隔開了,真的很遠很遠。所以我就覺得我們內心的距離要再去靠近一點,再去看到彼此的傷痛」。

旅居東京的李羽美表示,每一個出國的人都會面對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的掙扎。「我覺得背負這種特殊感,有時候會有一種羞恥感。比如你在社會運動當中,別人可以堂堂正正的站出來用實名,然後你就要躲躲藏藏,就像一個小偷一樣,是見不得人的,這種感覺也非常的羞恥」。她說,「我現在又覺得這個特殊的身份背景,其實也帶給我們一些其他從小生活在民主國家,活得很幸福那些人所感受不到的一些連接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