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週四(12月12日)落幕,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親自發表談話,宣布明年將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並採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擴大內需、穩住樓市股市,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這是中國貨幣政策自2010年底以來第一次出現重大調整,過往多是以「穩健」為基調;有分析也告訴DW,今年會議釋出了「異常緊迫」的信號。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中國經濟研究員李其(Lizzi C. Lee)告訴DW,「更加積極」的財政支出令人聯想到新冠疫情初期,而「適度寬鬆」則類似2009年應對金融風暴的手段。這意味著,北京「表達了其直面挑戰的決心」。
中國經濟明年將面臨內、外兩大挑戰,包含內需持續疲軟,由於房地產長期低迷,消費者仍重視節流勝於開源;而外部因素則是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即將重返白宮,中國勢必得面臨更多貿易摩擦、關稅阻礙。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學者王國臣說,中國強調明年將「更積極有為」應對經濟阻力、擴大內需,主要就是為了應對川普上台的衝擊。但他坦言,中國想透過提高財政赤字率、增發國債等做法,在明年提振經濟、擺脫成長停滯,基本上「沒有效用」。
「適度寬鬆」能有效刺激經濟嗎?
根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會議中強調,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同時,要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透過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維持流動性充裕。
王國臣表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實應該理解為今年已經開始做的,就是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印鈔票去買國債」。他分析,這意味著中國明年可能會更大規模買國債,且不只買特別國債,還會買一般發行的國債。
今年9月底,中國央行已推出自新冠疫情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波經濟刺激措施,包含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替銀行系統釋放出約1兆元人民幣;11月,中國財政部又推出10兆元人民幣的債務融資計劃,為地方政府緩解壓力。
李其認為,這些措施顯示中國領導層願意做出更多努力,然而真正的考驗在於北京實際推進的力度。當前追加刺激措施的規模等細節仍不明確。
「如果缺乏更大的透明度和具體的改革支持,這些舉措可能僅在短期內提振情緒,無法解決長期挑戰,」她說。
王國臣則認為,這幾年中國實際上已陷入所謂的「流動性陷阱」,意即儘管貨幣政策變寬鬆、利率正在下降,民眾仍不願意出來消費或投資,仍然是把錢存起來,「因為大家不看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