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啊,小宅管線壞掉很難修!」專家:房子可以默默賺錢,年輕時能買就買大一點

2024-07-08 13:10

? 人氣

專家建議,房屋仍有可觀的增值屬性,年輕時若行有餘力,可以盡量買大一點的房子,爭取增值空間。(新新聞資料照)

專家建議,房屋仍有可觀的增值屬性,年輕時若行有餘力,可以盡量買大一點的房子,爭取增值空間。(新新聞資料照)

人生履歷在不同階段,居住空間因每個人的生活路徑和空間經驗不同而有差異,若要探究共同劇本,必須特別關注於透過個案家庭成員對於居住歷程的再詮釋,探討如何在幾個不同的人生階段產生自己的居住經驗,形成值得參考的居住履歷。不同人生階段的居住需求,就是都市日常生活中的買房策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為居住,人生不同階段,對於房屋的需求不同,對於購屋者而言,建議以「居住履歷」的觀念來做決定。在台灣的城市裡,絕大部分居住型態為集合住宅,我個人認為,大致上分可以分為五個階段設定居住面積:第一階段,與父母同巢的成長時期;第二階段,成年獨立時期,未婚單身;第三階段,成家立業,養育子女時期,亦或上有老、下有小;第四階段,孩子長大離家,空巢期,夫妻老來作伴;最後階段,老伴離去,孤老時期。

作者認為,依照人生階段不同,對住宅的需求也各自不同。(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作者認為,依照人生階段不同,對住宅的需求也各自不同。(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單身及最後孤老時期,適合住10多坪的套房

人生第二階段單身、最後一階段孤老,皆適合十多坪大小的套房;第一階段與父母同巢成長期、第三階段成家立業並養育子女時期,皆適合住三房以上的大房子;人生第四階段空巢期,二老相伴,適合住兩房型。

小宅市場當道,主因其實是房價高漲

台灣小套房包括都會型、休閒型、學區型等多種不同類型,近年的推案熱潮,小坪數住宅熱銷,由於大眾所承受經濟壓力、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均已改變,小套房的原因有少子化、都市磁吸效應、單身、晚婚、晚育等多重因素導致,其中,最主要因素是房價高漲。

對於過熱的小宅市場,筆者不無隱憂。例如,台灣目前整體犯罪率看似下降,但家庭暴力事件實則攀升。尤其是在COVID-19盛行時期,家暴發生的情況更為嚴重。有研究結果顯示,平均居住面積越小,家暴發生機率越高;也有研究結果顯示,生活空間的增加,能給予幼童及青少年足夠活動空間,不易與家庭成員產生摩擦。還有研究結果證實,學生視力不良率與平均每人居住面積有關,居住面積太小,較容易導致學童視力變差。此外,小宅還有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就是維修不便,尤其當各種管線聚集在擁擠的管道間,一旦發生問題時,維修人員施工往往容易遇到困難。

年輕時,夫妻二人,再到養育子女,財力不豐、體力豐沛之時,建議買房能大則大,能好則好,因為有空間需要、生活品質需求、面子需求、養育子女需求等等,也有足夠體力打掃照顧好房子。可能狀況下,也要考量房屋的保值、增值性。畢竟人生路還很長,要讓房子為您默默賺錢、而不宜單純視之為消費品。因此,周遭就業就學機會、生活機能良窳、區位獨特性、交通便捷度、不同價位住宅商品之區隔性、豪宅品牌、建築形式、房屋本身特質如坪數、建材、樓層等等因素,都應盡可能考量在內。

人到中年,無子女或子女離家,空巢期,如果打算下半生幾十年長期居住在此,甚至一輩子不換房了,在整體空間上,不必選擇太大坪數,住小宅,簡單就是好,若有社區服務者更好。要隨著個人或夫妻家庭生命周期改變的過程,不斷更新當前「家」的定義。此時,所謂的房屋「格局」就顯得非常重要,要具備更好的適用性和靈活改變性,可以伴隨年齡變化而調整,契合身心變化的具體需要,使之擁有更好的居住安全、服務與享受。

居住空間在適應高齡化的過程中,於老年障礙期至臥床期,要買進規劃設計導入「無障礙環境」及「通用設計」的房屋,靠近醫院、公園等等公共設施。高齡住宅於實務裝潢改造過程中,要針對身體現象分析改裝問題,提出降低適應困難的策略。又回復到了一個人的生活,簡單就好,但應多使用各種人工智慧的居家監測系統,緊急求救搭配手機或遠端監控,煮食、沐浴、上廁所或外出等等,都可以有監控或警示提醒,提昇居住安全性。


作者為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