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維觀點:同婚法案推動過程中,不同族群的核心關懷與法律爭議

2018-07-11 06:50

? 人氣

此外,教育現場在引入同志議題時,為要讓學生對此少見的族群有所理解,也必然會同時提到其生長處境的困難,直接間接地批判許多社會或家庭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而其中若干從社會學或心理學直接翻譯套用的術語,例如「異性戀霸權」、「性解放」、「恐同症」或「性別光譜/流動」等等,對許多中產階級的家長來說幾乎像是在引導孩子直接否定與性別緊密聯結的傳統家庭文化。若再加上少數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卻未有安全的配套,並若干性平教材/講師過於美化安全性行為而忽視守貞與忠誠,使得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對目前的性平教育感到相當的憂心,在他們本來就已經不易經營的家庭教育外更增加了這些因為開放的性/別觀點所帶來的困擾。畢竟父母家長(而非性平教育的老師)才是孩童成長所最先接觸的教育者,是他們情感依附的對象,是學習幾乎所有生活觀念的榜樣,更是要承擔起他們在未成年前(甚至獨立工作前)幾乎所有行為結果的負責者。也難怪他們對同志教育寧願採取全面抵制的態度,間接對同性婚姻的人權訴求帶著強烈的質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上所舉的的例子當然不能應用在所有的贊成方或反對方,但筆者相信這些經驗上的差異卻可能正是在這這些社會爭議的「議題」背後,所隱藏而未被對方完全同理(甚至汙衊)的真實感受。除此之外,以上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得出來,核心的爭議點還倒不是兩位成人同志之間的問題,而是與孩童的教育(包括各種性傾向或性別認同)密切相關。但是很不幸的是,目前中小學教育的現場仍然多是以「單向灌輸」的方式來教導孩童「所有的」學科知識,但性別平等的概念與實踐本身是需要相當程度的思辨能力,並非名詞背誦即可。因此,在目前教育資源無法做到「個別化」教育時,不但有同性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與一般異性戀不同)的學生無法得到有效的關照而學習接納自己,連大多數的異性戀學生也無法從性別平等教育正確的學到如何尊重他人。畢竟教育與成人婚姻兩者都是反映社會文化的極重要面向,無法完全分割也不能彼此矛盾,一定是需要有所整合且按照合適的年齡層來逐漸銜接。這部分筆者將於最後一個單元再作補充說明。

四、同性婚姻不同面向的觀點比較

以上簡單的族群分類(表一)難免過度簡化,並且可能帶來對於宗教、學科、年齡或學歷等方面標籤化的刻板印象。因此筆者以下針對這些族群對於同志相關議題的幾個不同論述的面向再進行分類與對比(見表二),希望能更清楚地展現這些觀點的矛盾性與複雜性。

表二:支持或反對同性婚姻的幾個主要面向與理由對照。
表二:支持或反對同性婚姻的幾個主要面向與理由對照。(本表不排除有些人對其中的若干面向不見得完全支持或完全反對)

雖然以上列表中所提到的七個面向並不見得都是理由充分或正確無誤的(有的甚至先入為主或帶著成見),但筆者認為這確實是不同族群心中想要表達或質疑的要點。筆者臚列這些的原因並非是要逐一批判或肯定以決定誰優誰劣,反而是希望讓讀者看見在社會意見表達中所出現的多元想法。或許其中某些觀點在經過仔細的解釋說明後可以讓某些人不再堅持,但顯然不大可能有一方能在所有觀點上完全說服另一方。這也顯示整個同性婚姻的議題本身就不是如雙方堅定支持者所以為那樣黑白/正邪二分的聖戰,需要更細膩的面對其經驗、情感與思維的差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