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被諾曼第登陸掩蓋的陰影─談二戰時的美法關係

2022-05-22 07:20

? 人氣

最終羅斯福總統漸漸選擇放棄吉羅,但是他卻還是不願意支持戴高樂,而是期待從其他的維琪法國官員,乃至於等到擊敗納粹德國之後再經由民意選出新的法國領袖來合作。在羅斯福看來,戴高樂不只輩分不夠,還是一個不符合美式民主價值的威權獨裁者。一個不受管控的戴高樂,看在羅斯福眼中最終不是加入納粹就是加入蘇聯,必須要予以提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戴高樂也知道羅斯福對他的疑慮,而他與吉羅、達爾朗、魏剛以及貝當等人最大的共同點,可能也是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法蘭西民族主義者,他們不樂見法國被德國奴役,更憂慮法國在戰後被英美兩國控制。尤其是虎視眈眈的美國,打著反殖民主義旗號隨時等著拆散法蘭西帝國,更是讓戴高樂對羅斯福心懷憤怒。

他與吉羅也都從側面瞭解到,羅斯福打算以對待義大利的方式對待法國,將法國視為盟軍的占領地而非戰勝國看待。甚至就連軍政府的籌備工作,都在艾森豪將軍的指導下籌畫起來,這對法國民族尊嚴的傷害遠超過納粹與共產黨的佔領。從此刻開始,美國就成為戴高樂心中的頭號防範對象,為了防範法國在美國的干預下亡國,他不惜深化與蘇聯的合作關係。

早在1942年「火炬行動」剛結束後不久,戴高樂就向史達林(Joseph Stalin)伸出橄欖枝,將一批自由法國飛行員派往蘇聯空軍,組織著名的諾曼第-涅門(Normandie-Niemen)航空團。這群法國與蘇聯空軍飛行員並肩作戰,成為東線戰場上的傳奇故事,諾曼第-涅門中隊至今仍存在於法國空軍的編制之中,紀念這段80年前的法俄情誼。

為了防止美國以反共反殖民之名拆掉大英帝國與法蘭西帝國,邱吉爾和戴高樂都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尋求協助,對抗美蘇夾殺。(許劍虹提供)
為了防止美國以反共反殖民之名拆掉大英帝國與法蘭西帝國,邱吉爾和戴高樂都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尋求協助,對抗美蘇夾殺。(許劍虹提供)

與美國對抗來尋求獨立

其實打自二戰勝利以來,不只是法國與美國走上了對抗之路,以與美國唱反調來彰顯自我獨立性的西方國家還有不願意面對自己即將下墜的英國。直到1956年以前,英國還具備與美國、蘇聯分庭抗禮的實力,同樣也是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阻止中華民國參加對日和約的方式來平衡美國的影響力,直到英國被迫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出所有殖民兵力為止。

換言之,與致力於打倒帝國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反倒成了老牌殖民帝國防止美國瓦解自己的最後手段,歷史實在是非常諷刺。而比起體面落幕的大英帝國,曾經被德國征服,實際上淪為二戰軸心幫兇的法國更是缺乏自信。英美固然有矛盾,但同屬英語系國家的淵源還是讓他們時常在戰後處理國際與歐洲事務時聯手打壓法國。

哪怕是在北大西洋公約體系裡,法國的地位也還是遠遠不如美英兩國,這讓戴高樂在戰後復出並且建立第五共和之後,決定以退出北約做為彰顯自己獨立地位的手段。回顧二戰法國與美國合作的歷史,真覺得戴高樂遭到打壓的程度讓發生在中國的史迪威事件(Stilwell Incident)看起來像小兒科一樣。想想看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中國,會是什麼發展呢?

可否想像美國參戰前和參戰之初試圖拉攏汪精衛政權,等到汪精衛不行之後又扶持閻錫山還有其他國府地方實力派與蔣中正對抗,直到日本投降前的最後一刻才承認重慶?而且如果不是戴高樂利用盟軍在諾曼第與德軍交戰的機會,溜到巴約(Bayeux)成立宣佈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恐怕他永遠得不到羅斯福承認的機會,法國連戰勝國地位能否保住都不知道。

也難怪筆者有來自法國的朋友,自由法國抵抗運動的後代認為,蘇聯紅軍固然燒殺擄掠,但是美軍光復巴黎的結果給法蘭西民族帶來的尊嚴傷害更大。這是為什麼相較於美英,法國人可能更喜歡俄羅斯的原因,如過不是這次普丁玩到那麼大,勒龐或許已經當選。當然會有如此強烈的民族尊嚴,更多可能也是為了掩飾二戰時多數法國人與納粹合作的事實。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