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台灣講古》蔣介石父子執政年代的「兩會」—萬年國代與終身立委

2018-03-11 14:4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中國人大和政協的兩會在政治體制上是中國的國會,而台灣在蔣介石父子執政的年代也有類似的「兩會」。

台灣的所謂兩會是根據1947年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之下的國民大會和立法院,蔣介石也就是依照此一憲法在1948年由國民代表大會選舉為總統,但是不久之後蔣介石江山易幟退到了台灣。

繼續法統

當年許多各地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也跟隨蔣介石到了台灣,而為了強調執政的合法性,雖然台灣宣佈實施戒嚴和頒布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但是也恢復了國民代表大會和立法院的「國會」運作。

剛開始的時候,立法委員和國大代表都是在當時台北市中心、並且接近總統府的中山堂開會,但是空間狹小,導致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開會時都頗有不悅情緒。

這種「兩會同院」的情形到1960年立法院遷入現在的立法院之後結束,但是蔣介石的健康在同時間出現了問題,越來越少出現在總統府辦公,到了1964年,決定在距離蔣介石官邸不遠的台北市郊陽明山興建「符合現代化需求」的地點。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華麗會堂

1965年蔣介石政府興建「中山樓」、1966年就竣工啟用,在黨國一體的年代,除了國民代表大會之外、國民黨黨代表大會也是在中山樓舉行,而蔣介石也經常在這裏接見外賓、舉行政府的行政會議。

當年南京時代從地方、行業、少數民族選出了將近3000名的第一屆國大代表,到了台灣之後,政府以無法在「淪陷地區」舉行定期選舉和凍結憲法為由,這些國大代表和當年一起到台灣、選區在「淪陷地區」的立法委員都不用改選。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他們會被說成是「萬年國代」、「終身立委」,而為了維持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的合法開會代表人數,當年選區在「淪陷地區」的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雖然在出缺的時候不能補選,但是採取「遞補制度」。

也就是說,一旦這些地區的國大代表或者立法委員因為某些原因而出缺的時候,就由在台灣同選區的遞補代表接任,例如北平市國大代表因為退休、去世等等原因而出缺,就由在台灣的北平市國民大會遞補代表接任。

以國大代表為例,遞補代表的待遇不如在職優渥,但是政府會有補貼。不過許多遞補代表從1949年一路等到1991年第一屆國大代表全面退職也還是沒有遞補成正式的國大代表。

選舉總統

在第一屆國大代表到台灣的42年時間裏面,國民大會總共開會10次,大部分是和選舉總統有關,也閙出了不少現在看來啼笑皆非的問題。有一位擔任國大代表的長輩曾經說,當年選總統,為了表現民主,故而希望投票的時候不要出現全體通過的結果,因此投票的時候要安排部分代表投下反對票。

這位長輩表示,當時國民黨黨部指示他投下反對票,但是到了投票的時候,他左思右想,還是投下了贊成票,結果開票之後,他就被黨部找去開會,指責他為何不按照指示投票,他回答說,因為黨部沒有書面保證,他擔心日後會被找麻煩,所以考慮之後還是投下贊成票。

中國的媒體會在不同的平台上直播兩會,台灣當年國民代表大會開會也會電視轉播,西藏、蒙古、新疆等地的第一屆國大代表也會穿著民族服裝與會,表現出一團和氣、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的氣氛。

旅遊景點

現在曾經金碧輝煌的中山樓成了遊客參觀還有賞花的景點,帶領參觀講解的導覽志願工作人員會介紹這棟建築的點點滴滴,尤其會講到蔣介石雖然說是篤信上帝的基督教徒,但是也很注重風水。

導覽人員說,中山樓前有紗帽山,後面是七星山、位置與蔣介石的士林官邸、圓山行館以及總統府連城一線,左有松溪、右有磺溪,形成「玉帶圍腰」之勢。

中山樓又是蓋在硫磺坑口上,附近的山間不時飄出溫泉蒸汽、頗有「仙氣裊繞」的樣子,但是中山樓落成之後不到9年的1975年4月,蔣介石就去世、蔣經國在1978年5月20日擔任總統,在1988年1月去世。

曾經是被號稱「歷史偉人」的蔣介石、被說成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蔣經國、在台灣貧困年代耗費巨資興建的中山樓,如今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風光不再,而當年台灣版「兩會」、「萬年國代」、「終身立委」種種軼事也逐漸消逝在時代的巨輪之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