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璁專欄:一口「道地好聽」英語的迷思

2018-03-04 06:40

? 人氣

莫非台灣社會的英語學習焦慮,已經從會不會講,「進化」到講得好不好聽?(示意圖/Mark Zuckerberg@Facebook) 

莫非台灣社會的英語學習焦慮,已經從會不會講,「進化」到講得好不好聽?(示意圖/Mark Zuckerberg@Facebook) 

人人稱羨在美商公司上班的昔日學生,為何非得留職停薪、不顧家人反對就要去打工度假,難道將滿30的他,正要追求所謂的「空檔年」?他說真正的理由是想藉此將英語再練好些。

一位昔日學生找我寫推薦信,他抽中了英國「青年流動計畫」(YMS)的配額。我很好奇已在人人稱羨美商公司上班的他,為何非得留職停薪、不顧家人反對就要去打工度假,難道將滿30的他正要追求所謂的「空檔年」(Gap Yea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說真正的理由是想藉此將英語再練好些。台大畢業後留學倫敦的他,英語能力還嫌不夠?原來他的團隊同事皆是留美菁英,大家都能說一口漂亮流利、咬字道地而腔調「好聽」的美語;相對的,來自台灣南部的他不但沒有英國腔,反而是如他所自嘲:「只有台台的、甚至莫名有點日語感的鄉土腔啦!」

沒想到他竟因此常被大家訕笑「留英留假的」。莫非台灣社會的英語學習焦慮,已經從會不會講,「進化」到講得好不好聽?而所謂文化資本的計算與能力品味的區辨,似乎也跟著樹立起一道英語口說新標準,儘管它內建的階級化邏輯,可能跟過往強調「國語要說得字正腔圓才有水準」,並沒太大差別。

我想起10多年前剛到英國時,也曾遇人挑釁質問:「為什麼台灣學校都要教比較粗魯的美語?」(表面上看來是在質疑我們太過依賴「美帝」)。坦白說,夾處於美英兩種語言霸權中心主義之間,我還真有點焦慮,一度賣力地學舌起來。

後來我逐漸發現,在那個地球村化的大學城裡,各種怪腔怪調與扭曲文法的洋涇濱(pidgin)隨處可聞。混雜的語言景觀,讓原本充滿誇飾感的正統劍橋「優雅英語」(posh English)被大量稀釋,也因此讓一些傲慢的裝腔作勢者(poser),重新面對、甚至學習對異語和雜音的尊重。

而平反「新加坡英語」(Singlish)則是另一啟發。過去星國官方曾認為它有損形象、妨礙國際接軌,於是發動一波波「說好英語運動」。直到年輕知識分子開始正面論述「不正統」的發音、腔調甚至文法,如何與當地多種方言巧妙協調融合,「不漂亮英語」遂成了型塑自我文化認同的重要實踐。
比起來,台腔英語的變異程度根本不算什麼。多半只是在子母音的咬字、發音的韻律與陳述句子中段的停頓方式等處,有著較濃一點的「台味」罷了。如今我們既能虛心檢討昔日主流媒體,對閩、客、原住民族群講北京話國語腔調不正的嘲弄,又為什麼需要自卑於說不了一口「道地好聽」的英語?
我這麼告訴學生,留職停薪機會難得,千萬別想著出國只為練好英語。「空檔年」也罷、「充電年」也好,那都應該是你藉此探索自己蛻變的一段積極旅程,與他人的眼光與品評無關。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作者為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師。本文原刊《新新聞》1617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