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英語教育不應淪為「泡麵政策」

2017-10-22 05:40

? 人氣

英語教育為強化全民競爭力,不應淪為「泡麵政策」。(作者提供)

英語教育為強化全民競爭力,不應淪為「泡麵政策」。(作者提供)

最近因為媒體報導,台灣學生多益 (TOEIC) 測驗平均成績輸給大陸、韓國;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民進黨立委吳思瑤提及把英文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的主張──這個說法,目前並沒有正式成為政府政策,卻在媒體上引起了正反雙方的熱烈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反對者多半認為,把英文定為「官方語言」,不代表就能接軌國際,反而會影響本國語文的學習。而對岸的大陸黨媒《環球時報》,也發表評論,認為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的,多半是原殖民地國家。指責這是民進黨在政策上排擠國語、「搞台獨」的陰謀。

本人多年從事英語教育工作,對於上述說法不敢苟同。首先台灣是海島型經濟體,對外貿易是我們的生存命脈。重要的外銷市場除了中國大陸和日韓等東亞國家,還有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地。國際共通的語言英文,是與客戶溝通的重要橋梁。如今世界和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如倫敦、紐約、新加坡等地,仍然是以英語為主。即使在中國大陸的上海、深圳,英語溝通能力也是十分重要。台灣為何不需要強化英語能力?

其次,自從網際網路發達以後,能否成為一個「資訊人」,將是決定個人、還有整個社會競爭力的關鍵。良好的英文能力,也和獲得網路資訊的能力直接相關。學好英文確實不能與建立充分的國際視野直接劃上等號,卻是一個主要的先決條件。同時為了產業升級、轉型,引進外來投資和發展知識經濟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創造對外國人友善的環境;加強政府單位和全民的英語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將英文列為「第二官方語言」,並不等於排斥國語。台灣絕大多數的教育機構、傳播媒體、出版書籍都使用國語、正體中文字,公務人員也通行國語。國語在台灣社會的通用語言地位,並不會因為加強英語而動搖。這是我們跟受英國統治多年的香港、新加坡的不同之處。最近英國流行推廣中文教育,並不擔心中文有「取代英文」的疑慮,而是認為將來多了一種競爭優勢。我們何不放寬心胸,用類似的觀點看待把英文當成「第二語言」的主張?

《環球時報》還表示,民進黨一面推動台語、客家語等方言教育,又要弘揚外語,在語言政策上簡直自相矛盾。其實語言 (language) 和方言 (dialect) 是不同的概念。閩南語、客家語等漢語方言並沒有本身的書寫系統,主要還是以中文字書寫,使用範圍也有限。學習在地語言固然有保存鄉土傳統文化的意義,卻無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即使要推動本土語言教育,也不是說加強英語學習就沒道理。

不過,民進黨政府對於推動英語教育,確實有矛盾之處。比如在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鋼當中,高中英文課的每周上課時數,由六到七小時減為四到五小時。時數既然減少,如何強化英語能力?更不用說把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了!台灣人的英語聽、說、會話能力普遍不足,考試成績不等於溝通能力,更需要提升師資及營造學習英語的環境誘因。不是政府的幾句口號宣示,就能產生效果。

再試問我們的公務員,又有多少人具備足夠的英語聽、說能力?如果沒有完善的配套,這樣徒具形式讓英語成為「第二語言」,又將成為有能力課外補習的有錢人的專利,造成更大的社會不公。即使把足夠資源投入英語師資培育,也需要長期穩定推動,才能見到效果。若政府只考慮下次選舉,讓「第二官方語言」淪為只有三分鐘熱度的速食泡麵政策,缺少持之以恆的決心,恐怕很難真正提高台灣的英語程度。

我主張,強化英文能力,應當從基層弱勢、從小做起。而且比起考試成績,更該加強聽、說、會話等英語溝通能力。讓我們的下一代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和資訊時代的優秀生存力。同時打造一個對外國人友善的社會環境,讓全世界可以走進台灣!

*作者為台北市中正萬華市議員參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