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並不新,對中國的恐懼實無根據:《資本的世界史》選摘(3)

2018-03-01 05:10

? 人氣

亞歷山大大帝。(取自維基百科)

亞歷山大大帝。(取自維基百科)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類便已遊歷全世界。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der Große)曾經在西元前326年抵達印度,羅馬人也見過中國絲綢。後來維京人發現了格陵蘭與北美洲;蒙古人在1241年攻克匈牙利;1280年左右,波里尼西亞人成為最先前往紐西蘭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連德國人也不時在農地上發現令人意想不到的古文物。比如在興建A20號高速公路時,於安克拉姆(Anklam)附近發現白銀珍寶,其中包括自七世紀至九世紀時的阿拉伯幣。這種貨幣是在北非、巴格達與伊朗鑄造的,其中一枚銀幣甚至遠自阿富汗的馬扎里沙里夫(Masar-i-Sharif),可見得波羅的海一帶的斯拉夫人在中世紀初便已展開遠地貿易,甚至與亞洲有了間接的接觸。

這種貿易持續擴展,中世紀中期有將近200座隸屬漢薩同盟的城市仰賴俄國與北波羅的海國家、英國與荷蘭之間的貿易而享受優渥的生活,木料、蠟、皮草、黑麥、小麥等自東向西輸運,鹽、布料與葡萄酒則走相反方向。這種密切的商貿關係甚至影響到語言,今日的瑞典語有將近一半的外來語與前綴源於低地德語,因為昔日有許多德國商人在瑞典的港口安家落戶。

中世紀時歐洲各地的往來之密切,從藝術史也可看出端倪。無論是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或巴洛克,每種藝術風格都會傳遍歐洲,最新的時尚到處受到複製或予以變化。新的構想與觀點情況也類似:自十六世紀起,宗教改革與天主教會的反宗教改革勢力,兩者都深深影響到了所有歐洲國家。

而疾病的歷史同樣也記錄了這些密切接觸。1330年中亞出現鼠疫,之後不到20年,鼠疫便傳遍歐洲,殲滅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由此看來,如果將全球化解釋為全球性的交流,那麼全球化古已有之,只不過「全球化」這個概念往往比較狹隘,而且純粹指涉經濟層面。這時它的意思是,貿易彼此交織成網,以至於在不同國家,價格出現了平行發展,而這種現象首度出現在十六世紀,當時倫敦的穀類如果變貴,波羅的海諸國的小麥價格也會隨之上揚。

黑死病是14世紀的人類大浩劫(圖/wikimedia)
俗稱「黑死病」的鼠疫是14世紀的人類大浩劫(資料照,圖/wikimedia)

對現代歐洲人而言,這種價格的平行發展並不令人驚訝,因為他們早已習慣他們的玩具來自中國。但經濟上的全球化卻仰賴技術上的傑出成就:當船隻有能力從事遠洋航行時,貿易才可能遍及全球。然而要到十五世紀時,歐洲才發展出三桅「全帆裝船」(Vollschiff)。

最先在各地價格走勢一致的是穀物,這點並非偶然,因為穀物是基本食物,每次歉收都會帶來饑荒,使人們不得不從其他國家進口小麥或黑麥。然而,即使在生產過剩的國家,如波蘭等庫存量相當少,其出口的穀物數量也就稀少了。法國歷史學者費爾南.布勞岱爾認為,遠地貿易甚至占穀物消費量的1%不到。但這個小小的百分比就足夠讓穀物在歐洲各地的價格相互影響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