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芬觀點:教授加薪是因為與副教授薪水太接近?

2017-11-03 06:50

? 人氣

教育部長潘文忠列席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答詢時說,為教授加薪是因為和副教授薪資級距太接近。(蘇仲泓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列席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答詢時說,為教授加薪是因為和副教授薪資級距太接近。(蘇仲泓攝)

日前教育部長在回應立院有關公立大學教授集體加薪質詢時,提出的理由是由於「教授的薪資結構、待遇則是因副教授與教授級距太接近。」這個回答令人目瞪口呆,顯示教育部長是高等教育的門外漢,無法回應迫在眉睫的高等教育人才斷層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一項28個國家的公立大學教員月薪比較中,台灣的排名介於日本與巴西之間,屬於中段。自97年實施彈性薪資制度之後,助理教授起薪1904美金,教授最高薪4128美金,最高月薪與起薪差距2.2倍,超過28個國家平均值2.09倍,顯示以「教授薪資與副教授差距太大」做為公立大學教授集體加薪的理由,過於牽強。從跨國比較也可以發現公立大學薪資差距大者多為發展中國家以及中國,甚至美國的公立學校薪資差距也僅1.5,拉開教授薪資並不是刺激學術創新的唯一方法。未來即玉山計畫執行之後,臺灣教授薪資的差距將拉大到6.8倍,幾乎要獨步全球,是否有助於提昇競爭力不無疑問。

20171102-2012年公立大學教員月薪比較
2012年公立大學教員月薪比較。

教授的學術生產力真的值得加薪獎賞嗎?還是基於舊的年功思維—資深即優秀而加薪?1979年,Stephen Cole在《美國科學期刊》上的〈年齡與學術表現〉文中,以6個不同領域2460位科學家的研究出版以及論文被引用率,計算出學術研究工作者生產力的高峰是在40~44歲間;另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年齡動態與學術生產〉一文指出,從過去諾貝爾獎得主發表他們登峰學術成果的平均年齡來看,物理學是37.5歲,化學40.2歲,醫學39.9歲。

臺灣目前教授的平均年齡約55歲,早過了學術生產力的高峰期,因此,多數教授依賴的是之前的學術地位或兼任行政職而獲得的研究資源,雇用大量的年輕博後勞動力為其效力,才能維持學術產能。如果將有限的教育資源繼續投入已有固定薪資的教授,卻讓大批有潛力的年輕學者成為不穩定的學術勞工,不但違反教育百人樹人的目標,同時也降低臺灣整體社會科科技知識競爭力。

面對人口減少的高等教育人力縮編壓力下,失去工作的大多是在技職學校服務的年輕、本土博士,在目前教育部的「高教創新轉型方案」下,按張于紳博士的推估,到2023年時,45歲以下的年輕教員佔全體教員人數比重將降到10.9%,呈現學術人口超高齡化的人才斷層現象。

2013年的大學課堂,舉目所見將會是高齡的特聘、玉山學者,沒有年輕新血何來創新能力?教育部沒看到臺灣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世代不均,不考慮優先降低大學生師比、提供年輕有潛力就業機會、預防大學師資老化,卻背道而馳去提昇資深教授所得,不但對不起被偷走青春歲月的30-40世代年輕,更造成人才斷層、國家競爭力下降。

給年輕人機會,臺灣未來才有機會。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