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迴響:同婚同志變多?停止誤導與杞人憂天

2017-10-15 05:40

? 人氣

10月1日德國正式開放同性婚姻登記,柏林同志愛侶克萊勒(Karl Kreile,左)與孟德(Bodo Mende)搶頭香(AP)

10月1日德國正式開放同性婚姻登記,柏林同志愛侶克萊勒(Karl Kreile,左)與孟德(Bodo Mende)搶頭香(AP)

日前風傳媒專欄有一篇文章〈舒緗家觀點:臺灣未來人口一半是同性戀?〉,作者藉由文化傳播的角度出發,認為同婚過後,藉由文化、教育的影響,會讓兒童「變成」同性戀,作者甚至直言同婚合法後異性戀與同性戀的比例可能達到一半對一半,「臺灣未來一半人口是同性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同婚會讓同志增加的論述其實屢見不鮮,在此就讓筆者從邏輯、實證以及科學的觀點,來告訴作者:您多慮了。

同婚、教育讓兒童變同志?那為何同志沒有變異性戀?

很簡單的邏輯,作者認為兒童會被教育給影響,因而變成同性戀,這點其實從邏輯和事實上檢驗,完全不堪一擊。

請問舒緗家,若照您所言教育會讓孩子變同性戀,那同志們從小皆在異性戀為主的文化、教育體系中成長,應該都會變成異性戀才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可見教育影響性傾向的推論是錯誤的。

依據統計,同志佔人口中的比例大致維持在5%-10%左右,而且西方宗教幾乎都是敵視同志的,若真的照某些反同人士說的,教育會影響性傾向,那在這些宗教文化教育薰陶之下,同志應該早就徹底消失了,怎麼可能出現發明電腦的偉大同志數學家「艾倫·圖靈」、怎麼可能會有畫出鉅作蒙娜麗莎的天才同志藝術家「李奧納多·達文西」?

從以上邏輯推理以及事實,再加上歐美已通過同婚的各國實例來看,法案以及教育是不會影響性傾向的。請勿杞人憂天。

推薦閱讀:

加拿大婚姻平權已經15年,社會秩序沒有崩壞,道德沒有淪落

同志是變異嗎?可以跟疾病混為一談嗎?

作者表示,「同性戀是一種「變異」,一種比例極低的必然,就像白虎、白象、白鴉、「白顛瘋」一樣。同性戀因不能產生後代,所以在動物界不能「生殖遺傳」,盡管有「變異」,一代即消亡。」看似嚴謹的文字,卻是荒唐的錯誤。

首先,白虎白象等等,醫學上稱為「白化症」,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患者由於無法製造出黑色素,導致頭髮及皮膚均成白色,且有畏光及視力不佳等可能。俗稱「月亮的孩子」。除此之外一般功能均與常人無異。

另外根據維基百科白顛瘋(又稱白斑症)是一種皮膚上出現形狀不規則的淺色或白色斑駁的疾病,目前醫學初步認為與基因、環境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但其餘功能也是無損。

這兩類疾病除了上述部分外,其他功能均與常人無異,一樣能生小孩;而同性戀除了性傾向與異性戀不同之外,其餘部分也是沒什麼不一樣,且透過生殖醫學的方法,一樣能擁有後代。

作者這樣做錯誤的連結,若不是無知便是惡意汙名。舒緗家身為一個專欄作家,行文之前查資料不是最基本的事嗎?這樣除了誤導讀者,更是自砸招牌,實在不可取。

雖然同性戀早在1973年,就被美國精神醫學會認定不是病,是自然演化的一種現象。但至今仍承受諸如此類的汙名,可見健康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之重要。

筆者也要推薦一個TED的演講。根據詹姆士歐基斐醫生 (Dr. James O’Keefe MD)所言,他指出「同性戀重點不在於性,在於生存」,同性戀是大自然的一種自然現象,除了能控制人口,也能幫助維繫種族生存的優勢。 「男同志與女同志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值得反同人士多多思考。

若性傾向非天生,那麼異性戀也不是。因此,與其誤用變異影射不正常,不如試著從科學觀點去理解大自然之多樣性。與其杞人憂天同婚後同志變多,不如一起努力,將台灣打造成一個性別友善的環境。不論是誰、喜歡誰,都能自由自在做自己,這樣,才是一個進步的文明社會該有的樣子。

*作者為北醫大校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