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他照片笑得燦爛、看起來也好好的,卻突然自殺?心理師道出結束生命前最沉痛的內心真相

2020-07-20 10:35

? 人氣

這個月初,新北市衛生局一名女職員在深夜墜樓身亡,她在臉書上留下千字文,揭露自己被性侵,甚至是長期暴力對待等情節,最後更是在文末寫下「願用這條命,讓真相浮出檯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發當天,該名女職員在接近下班時間突然不見人影,同事察覺有異便動員尋人,未料晚間11時仍發生憾事。

本月九日南韓也發生震驚全國的自殺案件,南韓首爾市長朴元淳留下類似遺言後便失聯,經展開搜索,警方隔日凌晨在北岳山一帶尋獲遺體,初步判定其死因為自殺。

(編按:知名日本男演員三浦春馬也在2020年7月18日傳出在家中衣櫃自縊的消息,震撼演藝圈。)

(圖/擷取自三浦春馬微博)
笑起來燦爛也看起來開朗的三浦春馬,自殺消息一傳出讓許多網友不能接受。(圖/擷取自三浦春馬微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平均每年有80萬人自殺死亡,「自殺」也成為比因乳癌、戰爭或謀殺而死亡還來得高的死因,而就年齡別來看,在介於15歲至29歲的年輕族群中,自殺更為低於交通意外的第二大死因

親愛的,若你身旁正有人面臨痛苦而有自殺念頭,這篇文章將帶你破除大眾對自殺的迷思,並了解如何提供支持及幫助有輕生念頭的朋友們。

自殺最常見的迷思

近年隨著網路的快速傳播,人們可以透過各種社交平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造成最常見的迷思之一:「說要自殺的人通常不會真的做」。事實上,自殺並非毫無徵兆,而是一連串過程的結果,揚言自殺也正是警訊之一,儘管某些案例可能是為了吸引注意,但有統計指出,超過40%的自殺身亡者在自殺前都曾透露想輕生的訊息。因此,若有人傳達自殺訊息,我們仍然不可輕忽。

常見的迷思還有,我們會認為最好不要與對方避談自殺或死的話題,但事實是,我們不應避而不談,而是要坦誠地關懷想自殺者,讓對方感覺到被了解,減少對方孤獨的痛苦。

此外,由於華人文化,加上從小教育的緣故,當身邊有人提及想輕生,對「死亡」議題感到焦慮的我們大多時候會急著斥責對方「自殺是不對、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但這樣的回應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到當事人。在態度上,我們應該表達出關心與理解,而不是「批判」當事人。

自殺者在當下認為自殺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從個案經驗說明,有很多個案在談到自殺的原因時都表示:「與其說想死,不如說是不知道怎麼活。」由於當下的生活狀況與處境讓他們對未來感到茫然,才進而產生自殺的想法。

他進一步提到,很多自殺者的思考時間短且思考範圍較狹窄,能力上較不足去處理當下的困境,在想不到解決方式時,就會認為自殺是唯一的選擇。

方主任也強調,自殺與學歷上沒有絕對關係,學歷高並不代表有能力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因為不同的生活及工作環境,每個人的社會經歷也不一樣,在面對衝擊事件時的感受度也會有所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