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待「客」之道─客家人‧客家戲‧客家人的戲?!

2017-05-25 06:50

? 人氣

客家收冬戲。(來源客委會)

客家收冬戲。(來源客委會)

客家戲與客家人有關,但所謂客家戲是指客家人演的戲?還是只有客家人能演,其他族群不會演的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清代文獻中的閩人與粵人,常被簡化為福佬人、客家人,但廣東不只客家人,客家人也不局限於廣東,同樣地,福建閩南亦非全屬福佬人。台灣客家人的祖籍除了廣東嘉應州四縣、惠州府海豐陸豐、福建汀州府的永定、長汀,漳州府舊屬九縣──尤其是詔安、平和、南靖、雲霄等縣,也有不少客家人,像我這樣姓邱,祖籍詔安的移民後裔,就有可能是「客」底的。

「里巷靡日不演戲」時代的台灣,客家族群對戲劇的熱愛,也有「採茶入莊,田地放荒」的瘋狂。眾所週知,客家人語言能力普遍優於福佬人或其他族群,福佬人通客語者不多,但講福佬話的客家人(除非是福佬客)比比皆是,他們在客家區講客家話,在福佬區講福佬話,隨時印證「雙語」能力。亂彈、四平、京劇、歌仔戲這幾個劇種的戲班,客家名角輩出,「無客不成班」,大致成為台灣戲劇史的常態。

除了與其他族群「公家」的大戲,客家人也流行唱山歌、採茶,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腳採茶,從「老時採茶」發展「平板」的「改良調」,在後來的傳播中,大幅運用亂彈、四平、京劇聲腔形成改良戲,並由「外台」進入「內台」。「改良戲」基本上是因應一九二○年代舞台變革,別於既有演出型式的新風格,新劇、歌仔戲都有「改良戲」的時期。

客家的「改良戲」跟歌仔戲一樣,連臺本戲、活動機關、電光技術應有盡有,不但與福佬人競爭,也與歌仔戲、新劇、電影、歌舞團抗衡,看到其他表演有什麼可用之處,就毫不客氣地吸收成為自己的武器。從小戲型態出現的三腳採茶到大戲形態的「改良戲」,固然以桃園、新竹、苗栗客家人較密集的縣市為重要展演區,但亦出現在其他縣市(如昔日的台北縣),劇團收入以戲金或票房為主,戲路的好壞基本上反映民間市場需求,極少來自官方或企業資助,還屢被「上流社會」打為「猥褻」的「淫戲」。

 客家收冬戲。(來源客委會)
客家收冬戲。(來源客委會)

民間的客家班歷經一九七〇年代之後的社會變遷,呈現沒落的趨勢,但比其他劇種幸運的是,九〇年代之後還能鹹魚翻身。這是拜能在選戰中左右選情的客家族群(419.7萬)之賜,二〇〇一年六月出現了靠山—一個奇特的行政機關。客家電視台也於二〇〇三年七月成立,客家戲多了一個展現的大平台。在客籍有力人士的推動之下,台灣戲曲學院在京劇系、歌仔戲系之外,設立客家戲系,專門招收青少年,培育前後場表演人才,同樣面臨傳承危機的亂彈、南管、布袋戲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對客家文化、語言的保存、傳播不遺餘力,也努力推動形形色色的藝文活動,除了滿坑滿谷的桐花都變成客家人的桐花祭,跟「客家」有關的戲劇(包括音樂劇、歌舞劇)更是大力扶植。客委會一○六年度預算27.29億元,用於「文化支出」的預算二十四億元,包括文化產業發展、文化教育推廣(含語言深耕)、傳播行銷、客家文化發展中心,這些業務與文化部大多重疊,另外,跟教育部(語言、藝術教育)、經濟部(地方產業)也有關連。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