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將逆轉全球化?瑞銀:企業大規模撤出中國可能性低

2020-05-10 07:50

? 人氣

疫情加強了日本人不外出、在家中消費的「巢籠消費」傾向。(AP)

疫情加強了日本人不外出、在家中消費的「巢籠消費」傾向。(AP)

疫情過後考驗全球布局,瑞銀(UBS)指出,封城如同一次極端本土化的試驗,民粹主義及貿易保護主義可能使全球化退潮,供應鏈將變短及分散,但企業大規模撤出中國可能性不大,會維持「中國+」策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瑞銀解釋,所謂的「中國+」策略,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服務當地內需市場為主,至於周邊市場則會因地制宜、逐步投資。

武漢爆發肺炎疫情封城,引起不少在中國台商的恐慌。(美聯社)
武漢爆發肺炎疫情後各地陸續封城,引起不少在中國台商的恐慌,更有人認為未來全球化將因此大逆轉。(美聯社)

三大結構轉型 衝擊投資前景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陳敏蘭表示,各國因應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的防疫封鎖措施,終有結束的一天,在疫情大流行過後,世界將變得不同,預估會有3項結構性轉型,為投資前景帶來重大影響。

陳敏蘭指出,此次全球各國「封城」措施,可說是一次非比尋常極端本土化的試驗,數十億人不能離開自己的家,解封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漲的全球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可能導致全球化退潮。

陳敏蘭表示,歷經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動盪及疫情衝擊,各國企業和政府都在重新審視其製造業版圖,例如,更著重醫療用品、藥品和食品等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部門是否能於本土穩健供應;因而可能使供應鏈越短,越分散且更為自動化,全球自動化和機器人市場未來在全球製造業營收中的占比,可能將從2019年的1.5%上升到6%至8%。

不過,陳敏蘭認為,供應鏈大規模遷離中國的可能性不大,中國美國商會的數據顯示,逾80%在中國經營的美企沒有遷移的打算,就成本、效率和可靠性而言,中國依然是最佳選擇。

陳敏蘭說,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大多採取「中國+」策略,即保持中國現有的生產基地以服務當地市場,同時在印度、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其他國家逐漸增加投資;因此,儘管全球工業對中國的依賴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但整體供應鏈的調整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另一方面,陳敏蘭指出,疫情期間各國紛紛推出紓困、振興政策,使全球債務增加,一旦疫情消退,各國重點將轉向如何為這些債務融資,預估可以提高稅率、提高通膨及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等3項方式來應對。

中央銀行大動作宣布降息1碼,重貼現率來到1.125%,創下歷史新低。(圖/富比士地產王提供)
中央銀行大動作宣布降息1碼,重貼現率來到1.125%,創下歷史新低。(圖/富比士地產王提供)

同時,陳敏蘭表示,疫情期間全球迅速轉向至線上處理各項事務,推動數位化程度跳躍式成長,電子商務、視頻串流、食品配送和線上教育、手機或線上平台支付、遠距醫療及新創健康軟體等,需求顯著上升。

陳敏蘭建議投資人,未來投資將更具挑戰性,應採取更多元靈活方式因應;在股票方面,目前看好防禦性較強的藍籌股、優質的週期類股及受疫情推動而加速發展的數位化主題,此外,美國投資級債券、高收益債券、以美元計價的新興市場主權債券、亞洲股票及亞洲投資級債券也都是看好對象。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