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軍機、導彈威脅從未停歇,因此台灣長期以來就以防空飛彈部署密集著稱,無論是對高、中空層的飛彈還是低空穿防進犯的航空器,都有相對應的彈種以利鎖定目標將其擊落。其中,包括愛國者、天弓、鷹式、車載劍一、刺針等型號,各類彈種各司其職,以維護我如雷達站、要港、機場等重要軍事設施或政經指揮中樞萬全。而近年來,國家中山科學院主導的天弓防空飛彈,近期也將推動「強弓計畫」,進一步強化飛彈射程。
前行政院長、陸軍一級上將郝柏村日前辭世。 而在1980年代受「817公報」影響,國軍籌獲新式武器難度大增,時任總長的郝柏村奉命兼任中科院長,全力推動包括天弓在內等多個武器自研自製計畫,「天弓計畫」便是在當時那樣的時空背景下展開。天弓一型飛彈於1986年12月投入服役,揭開其捍衛領空序幕,但真正具備完整能量的連級防空編制,要到1993年才正式出現。
「天弓一型」
弓一問世後,成為當時全世界第3套配有相位陣列雷達的陸基長程防空飛彈系統,具備全天候接戰、電子反反制能力;弓一基本規格包括長5.3公尺、重870公斤、有效射程可達100公里,彈頭則有高爆炸藥、破片2類;接戰標的為密集進犯的中距離大批次敵機。由於出廠至今已有時日,現於台中成功嶺營區軍武公園內已可見除役弓一彈體進行靜態陳展。

「天弓二型」
天弓二型飛彈為弓一的衍生型,於1997年服役,2002年漢光演習首度對外公開。這款飛彈據信是在弓一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信能,射程拉高到200公里,規格部分長度為5.6公尺、重量比弓一更重,來到1100公斤左右;彈頭則同樣為高爆炸藥、破片2種;飛行速度則可超過4.3馬赫。和弓一樣,弓二亦具備同時接戰的能力,可有效攔截、反制敵高性能戰機對我方實施的飽和攻擊,定位上屬區域防空武器。
弓一、弓二雖以固定式發射陣地出發,但強化機動性已成為國軍飛彈部隊重要指標,盼發揮「打了就跑」能力,避免位置遭敵鎖定進而予以反擊,提升戰場存活率。因此,天弓飛彈專用發射車近年常可在營區開放、戰力展示活動中看到,突顯不僅美製愛國者有專屬發射車,中科院研製的天弓也有;也由於飛彈發射車車頭散發出的「肌肉感」,每每亮相都成為民眾關注重點,相當特別。

「天弓三型」
時序拉到1996年台海危機爆發,飛彈威脅大增,我方具體感受有攔截彈道飛彈壓力,促使天弓三型飛彈研發、問世。至2017年,弓三已成為天弓家族最新並實際投入服役的型號;和弓一、弓二後期才轉機動載具發射相比,弓三一開始就強調要有此能力,原因則和前面提到的一樣,要避免遭敵偵獲,提升戰場存活率同時更保有更大部署彈性;發射架部分則是弓二、弓三都能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