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訪牛津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大家誤會群體免疫了,人類必須面對「與病共舞」

2020-04-24 10:40

? 人氣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研究發現,年輕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也有相當高的機率發展成重症。(AP)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研究發現,年輕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也有相當高的機率發展成重症。(AP)

4月23日,英國牛津大學研製的一款新冠病毒疫苗開始人體臨床試驗,與此同時英國開始製造約100萬劑疫苗,希望今年秋天出來的臨床試驗結果,能證明這100萬支已開始生產疫苗的安全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月初英國提出爭議性的群體免疫理論,其理論是敞開城門引入新冠病毒,讓約60%人口感染病毒後產生抗體。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在當時評價,英國的這項防疫策略是近乎無情的理性。

群體免疫遭到諸多批評,英國政府隨後改變策略,宣佈封城等更積極的應對措施。但截止4月22日,英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達12.9萬,其中約1.7萬人死亡,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疫情的中心之一。

疫情在全球蔓延,全世界更多國家寄希望於疫苗問世。群體免疫與疫苗接種是否殊途同歸?等待疫苗問世的空窗期是否是變相的群體免疫?疫苗是否一定有效?未來全球的防疫打法該如何規劃?

BBC中文採訪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對這些問題進行求證。

BBC中文:疫苗原理是將一部分病毒注射到人體,讓人體產生抗體;而英國此前推出的備受爭議的群體免疫也是讓大眾感染產生抗體。二者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要等疫苗?

陳錚鳴:疫苗和群體免疫都是產生抗體起到保護作用。但是疫苗是可控的,群體免疫的不確定因素太大,風險很大。誰也不會故意去感染而產生抗體,這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科學概念。

群體免疫在抗疫前期有很多誤解,群體免疫好像被解讀成讓百姓都去感染,不管公民死活,讓大家都去感染。一是政府溝通不當;二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三是有些媒體炒作,吸引眼球。

群體免疫是在理論狀態下,不做任何防疫的情況下讓60%到70%的人感染,病毒才會自然消亡。

真正的群體免疫其實不需要達到這一感染比例。為什麼?

事實上疫情發生後不可能常態生活,大家都會採取防護措施。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群的免疫或者感染率可能達到20%,再加上一些社交距離等措施,新冠病毒就得到一個很好的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也不是一概而論。因為我們對病毒還需要了解。病毒主要影響老年人,他們的病死率特別高,大部分年輕人其實病死率很低,百分之零點幾。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保護像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這些高危人群。

其他人可以逐步恢復生活常態,萬一被感染,可能不會帶來很嚴重的健康危害,可能很快就可以恢復。另外也會產生保護力,對整個社會都會有貢獻。

在疫苗沒有出來之前,像德國、日本、美國和歐洲大概都是這個方式。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可能永遠封城,永遠社會停擺。

BBC中文:您提到年輕人的病死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但誰也不想成為這百分之零點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