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年,世界天翻地覆:《謝謝你遲到了》選摘(3)

2017-01-27 05:20

? 人氣

摩爾定律提出人。

摩爾定律提出人。

前面段落所探討的,就是驅動世界這部機器的科技引擎, 這具引擎把我們送上不停加速的時代。2004 年,我開始著書 探討當時驅動世界的最大力量—因為這股力量,世界上有更 多人和更多地方,能夠更輕鬆地產生連結,擁有平等機會競 爭、相互認識與合作,而且不必花大錢。我寫的那本書就是 《世界是平的:21 世紀簡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初版於 2005 年付梓,2006 年我 更新了部分內容、推出 2.0 版,2007 年又出了 3.0 版的增訂版。 當時我想,我已經建立了一套非常扎實的架構,這些題材夠我 的專欄發揮一段時間,可以停下來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錯了! 2007 年絕對不是腦袋可以停止運轉的時候。然 而,直到 2010 年,我和邁可•曼德鮑(Michael Mandelbaum) 合著《我們曾經輝煌:美國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That Used to Be Us: How America Fell Behind in the World It Invented and How We Can Come Back),我才有如大夢初醒。就像我在該書裡頭回顧的,我一開始動筆寫那本書,就從書架上把《世界是 平的》初版拿下來,看看自己在 2004 年是怎麼想的。我翻到 索引,一個個條目看下來,隨即發現臉書不在上面!沒錯,我 在 2004 年宣稱「世界是平的」時,臉書還沒誕生,推特的 英文原名「Twitter」,不過是鳥兒的啁啾聲,那時的「雲端」 (cloud)還在天上,4G 是停車空間,當你說「applications」 (apps 的全文)時,別人都以為你是在講大學入學申請表,幾 乎沒人知道 LinkedIn(領英)是什麼,很多人都以為那是座監 獄,而「大數據」(Big Data)則是饒舌歌手的酷炫藝名,至於 Skype—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這是拼錯字了。這些科技都是在 我出版《世界是平的》一書後才蓬勃發展的,而且大多數出現 在 2007 年左右。

於是,幾年後,我開始認真更新我對世界這部機器如何運 作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刺激,來自 2014 年我讀過的一本書,也就是 MIT 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與 MIT 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安德魯•麥克費 (Andrew McAfee)合著的《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 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兩位作者論道,18 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和工業革 命,揭開第一次機器時代的序幕。麥克費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這個時代強大的機械動力系統,彌補了人類肌力的不足。其後一波又一波的發明,帶來愈來愈強大的力量,但最終還是必 須由人來做決策。」因此,第一次機器時代的發明,使人類的掌控與勞動「更有價值,也更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