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自立」?日本教授:小時採東方教育,長大改西式做法,太強人所難了

2016-09-16 08:30

? 人氣

思考人際關係時,首先最須了解的是日本人在人際關係方面的特徵。如果缺乏這樣的認識,即使就一般論或西方模式來思考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關係,也會脫離現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直到不久之前,我們都把西洋近代的文化當成範本,甚至自以為彼此具有幾乎相同的生活方式,但隨著國際交流日漸頻繁,與外國人接觸的機會增加,對外國的情況逐漸了解,才終於發現日本人與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之間有許多相異之處。

因此最近「日本人論」逐漸盛行,關於這點,大家應該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雖然我無法對此進行詳細說明,但在思考「轉變成大人」時,這是無法忽略的問題,因此先簡單提一下。

到目前為止,我描述的「轉變成大人」,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的都是一般通用的概念,嚴格來說,所謂的大人,到底是日本的大人,還是西方的大人呢?當這個疑問被提出時,「變成大人」的問題也會變得更複雜了。

日本人的自我

每個人都認為「確立自我」是成為大人的條件之一吧!但筆者認為,西方人的「自我」與日本人的「自我」並不相同。

首先,我們試著從一個例子來看,這是筆者在瑞士留學時發生的事。某位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被降級到幼稚園,我知道之後很驚訝,幼稚園老師問我「日本沒有降級嗎?」我告訴他日本的小學不會降級後,老師一臉訝異地說:「日本實施這麼不關切的教育沒問題嗎?」

對我來說,這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把降級當成一種「關切」。換句話說,將成績不好的孩子降級到程度適當的班級,是西洋式的關切;即使成績不好也要讓孩子進級,則是日本式的關切。可想而知,日本與西方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思考方式的差異,是因為做為思考主體的自我的理想狀態不同。

西方人的自我與他者分離,徹底以個體的形式確立,具有對他人主張自我存在的特徵。相對的,日本人的自我則徹底與他者相連,其存在的基礎與其說是主張自我,不如說是對他者的關懷。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某位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就讀,無論他的成績好壞,考量到他的心情,都必須讓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升上二年級才行。相反的,西方人卻教導孩子成績不好就應該降級,如果不想降級,就自己必須努力。

就日本人的角度看,就算對方什麼都不說,也能「察覺」對方的心情才稱得上是大人;但就西方人的角度看,能夠自己主張自己的想法才能算是長大。這樣的混亂,隨著西洋與日本的交流逐漸頻繁發生。

舉例來說,長期旅居歐美的日本人回國後,毫不猶豫地主張自己的想法,結果會被人批評「擺架子」、「為所欲為」等,這就充分體現了這點。相反的,長時間住在日本的美國人回到美國之後,也會因為不主張自己的想法,而遭到朋友勸告「這麼做在美國是行不通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