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碩廷觀點:跨領域整合,促進生醫產業發展

2019-05-02 07:00

? 人氣

智慧手環的推出,讓民眾能夠掌握更多健康相關的大數據。(資料照,顏麟宇攝)

智慧手環的推出,讓民眾能夠掌握更多健康相關的大數據。(資料照,顏麟宇攝)

隨著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的合併進入倒數階段,未來兩校合併之後的綜效格外受人矚目與期待。台灣過去在電子資通訊科技(ICT)的產業發展成果卓越,交通大學也正因為培育出眾多在ICT產業的傑出校友而獨領風騷,形成一股所謂的交大幫勢力,銳不可擋。而陽明大學創校40多年來,在生物醫學領域積累了相當可觀的技術含量,如今交大與陽明有機會合併,正是跨領域整合了生物醫學(Bio)和電子資通訊(ICT),形成所謂的Bio-ICT產業。這也是近年來交通大學最極力推廣的新興產業,也被認為是改善人類生活品質最有潛力,且最重要的科技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國際大廠支持下,Bio-ICT已經深入人們生活中

小米手環是一種可穿戴裝置,用來作為心律監控與睡眠追蹤,自從小米公司2014年發表此產品上市以來,銷售逐年走高,年銷量突破千萬台已非難事。Garmin同樣在市場上推出具有心律感測技術的智慧手環,部分產品還包含脈搏血氧感測功能,目的同樣是為了追蹤用戶的生理數據,作為健康監護的參考。Apple Watch同樣具有心律感知的功能,除了具有心電圖顯示之外,還具備低心率通知、與跌倒偵測功能。這些國際大廠投入Bio-ICT產品研發的目的,除了獲利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掌握更多健康相關的大數據,因為現在是一個數據為王、買家主導的時代。多虧諸多國際大廠的積極教育市場,人們對於隨身或居家健康監護的產品,大多具有相當高的接受度。

不僅是消費性產品當道,實驗室與醫療機構也歡迎Bio-ICT創新產品過去人們到醫院拍攝X光照片後,需要等待數天洗片流程,才能得知結果,醫生僅能從問診紀錄中去做解讀,難免會有疑忘或疏漏。現在因為X光感測器的進步,已經能夠做到數位X光機,拍攝完立即得到影像,可讓醫生立即產生醫囑。

以往使用分光光度計檢測生物樣品需要使用10 c.c.的比色管,不僅需要準備大量生物樣品,更因為不容易清潔而造成殘留。NanoDrop是美國Thermo-Fisher的生物實驗室創新產品,利用生物溶液的表面張力特性,只需要0.002 c.c.的生物樣品即可完成檢測。

PillCam膠囊內視鏡是以色列Gavriel Iddan博士在1999年的發明,在2001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可以讓人們進行長達八個小時的腸胃道內視鏡攝影檢測,而不需要醫生隨側在旁,同時也弭補了小腸難以運用一般內視鏡檢測的不足。

過去PillCam雖然有電池容量與分泌物阻礙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終究能夠獲得解決,瑕不掩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